▼
|
十八洞天连海湾 乌美虎崆(洞),其洞长6公里。古时候,其洞口位于虎崆(洞)景区,然后洞半连着洞,逶迤延伸至古鮀江都,即现在的汕头大学、赖厝村、天港村以及蓬洲所城附近一带的山岭。出洞口后就能见到榕江、韩江的出海口,汪洋恣肆的大海盛产海产品。其中一种就是贝壳类——蚬。就是说,你如果有耐心走伸手不见五指的近道——虎崆(洞),就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吃上美味,也就有了回报。后来乡人引申为只要努力,只要敢于“为天下先”,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乡人称,原来洞中有十八洞天,是抗日战争时期,揭阳地都附近百姓为与日伪军周旋和打游击,依靠人力凿通诸多山洞,和敌人“捉迷藏”的。其洞里终年不见天日,伸手不见五指,阴暗潮湿,冷风嗖嗖。有的洞口狭窄得“不容一人进出”,人要像蛇一样肚皮贴着洞底爬进去;而第一个洞和第二个洞之间是一个水洞,积水深可盈尺。从洞里出来,会浑身湿漉漉、土粘粘、脏兮兮。不过,目前因开山取土炸石,不少山洞被土石填满,洞顶塌陷,已经无法自由进出。 “科第世家”励后人 乌美村,地处潮汕三市交界,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乌美村历史悠久,创建于晋代。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因中原战乱,不少汉人避乱南迁,古之揭阳县也相应建了一些移民定居村落,祀祖宗、敬先人,以忠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道德与中原民俗文化融合,于乌美落地生根。跟潮汕地区其他乡村一样,乌美村传统民居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民居的样式很多,名称形象生动,而且可以抵抗台风、地震,形式美观,外环气派,坚固耐用。 乌美的郑氏祖祠俗称“始祖祠”,是地都邹堂乌美郑氏之11世祖郑旻告假回乡修建祖祠时所建。郑氏祖祠于明隆庆二年(1568)建成,耐风抵雨,经酸历碱,几度兴废,多番重修,犹然遗世独立。意随物移,百年犹如一日,送暮迎朝;神随天远,一日可当百年,奉祖供宗。 祠堂的“科第世家”石牌坊,坐落在两层石基上,3门4柱、石结构的两层楼式牌坊。其见证着郑氏一族的荣耀辉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郑旻的五世孙郑其崇中举,官拜内阁中书,于“乞假归里日,以建祖祠,增祭业为务”,并立“科第世家”牌坊。邹堂乌美郑氏自布政公(郑旻)首登黄榜,至中书公(郑其崇)出士,五世之中四代科甲扬名立万,故立“科第世家”坊。 乌美村山青林翠,幽草涧边生,山石嶙峋,碑刻林立,村庄屋舍竹庐宅祠相间。从容漫步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雾岚乍起,村前寨后,大榕树下,有老者笑语相问,便觉乡音亲切,民情纯朴。走在乌美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的小巷中,七弯八拐而环顾四周,那些残垣败瓦,废井断墙,仿佛在诉说它独有的风雨往昔;那些瓦楞上的草——姬石竹,以及那些快要散架的老式窗格,简直在描述曾经坚如磐石的故事。夕阳下的乌美村,安祥得像一个进入甜美梦乡的婴儿,蓊蔚洇润,百读不厌。 沧海桑田几变迁,物换星移数度春。勤劳朴实的乌美人,遵循祖训,持家有道,如今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当登临虎崆(洞)顶俯瞰,但见屋舍俨然,新楼幢幢;滨临榕江处的几千亩虾池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侧的吉祥寺琉璃瓦建筑群引人注目,晨钟暮鼓、梵音经声……果然一幅盛世和谐图。 吉祥寺里悟前因 吉祥寺,位于与汕头金平莲塘交界的揭东地都镇乌美村。吉祥寺相传创建于北宋(960—1127),1988年重建。其坐北向南,面向公路,依山而建。占地50万平方米,已建筑面积3千平方米。金碧辉煌,气度恢弘。 进门,平地开阔,筑有300多平方米莲花池,内竖瓷制观音站像和莲花。东侧筑有二层大楼(下层为五观堂)、思恩堂、延生堂等。西侧筑有西单三层大楼(居士楼)。从右向左登石阶而上,就到达山腰上劈山而建念佛堂(原称大雄宝殿)和两侧的文殊殿(原观音阁)、普贤殿(原地藏阁)、文昌阁、客堂、僧舍等。主殿堂石木结构,立石柱36根。前廊壁肚有8幅“降龙伏虎”、“劝世积善孝道”图。殿内诸佛、菩萨巍巍金身,妙相庄严。玻璃橱内,供奉高大的弥勒佛坐像,笑容可掬,并包宇内,海纳百川。内面正中敬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奉药师佛像,右供阿弥陀佛像,高大雄浑,“拈花微笑”。墙边有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仙童。后墙两角供奉骑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前墙两角各奉韦驮菩萨、紧那罗王菩萨。这些护法菩萨,披盔带甲,手提金刚杵和宝剑,威风凛凛。屋脊上嵌瓷“双龙戏珠”,后垂脊嵌“双凤朝牡丹”,前垂脊竖着四大天王塑像。
|
你是本文的第177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12、2 作 者: 谢昇秀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