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雄伟壮观 地方文化蕴涵丰厚——历史悠久的西来古寺 最新 图1张

    西来古寺是惠来县三大古寺之一,邑人称“溪西佛祖”,位于惠来县溪西镇溪二村龙溪西畔,省道葵和公路旁,旧时这里为入潮古道必经之地。西来古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惠来置县以前,属惠州府海丰县龙溪都(今惠来县溪西镇)辖地。嘉靖四年邑候杨孟训巡察龙溪两岸,见此处田青林绿,溪水清碧,遂萌发在此修建寺院的念头,募建僧舍,塑大颠圣像,称“祖师庵”、“祖师古寺”。
    古寺口处耸立着一座精工雕琢的石牌坊,檐下的腾龙飞凤和大门上的雕刻,花岗岩石雕琢的祥瑞通雕极为精美,横额有“西来古寺”四个阳刻隶书金字,四支方形石柱刻有对联,石质纯净。栩栩如生的石狮,神态自若。牌坊的旁边立有石碑,记载着西来古寺悠久的历史,寺藏文物,各时期的修建等重要史料。
    这座壮观的建筑物,重檐凌空,结构雄伟壮观,风格别致。覆盖着黄色硫磺瓦,曲线流畅,上面悬挂着“宝通亭”三个行书大字,使整个建筑更加精美、庄重与和谐。亭内金漆木雕,精湛华丽,有匾额“助佛扬化”,“慈德普照”,“宗风永振”。亭柱悬挂楹联数对,多富有哲理性。1994年为方便信众礼佛祈祷筑该亭,成为西来古寺的形象主体建筑,以纪念大颠之德泽,故名“宝通亭”。
    据《惠来县志》记载:唐代大颠和尚得法于石头希迁禅师,在元和年间入潮,经过龙溪都溪西乡的时候,恰遇乡民天旱祝祷祈雨。大颠和尚即发心求雨,如若无雨则自焚。精诚所至,克期雨至,村民都称大颠为“活佛”。后立祖师堂,世代奉祀。
    唐代高僧大颠,俗姓陈,名宝通,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生于潮阳,幼年好学聪慧,却喜居山林,潜心钻研佛学,博览经传,过目不忘,唐大历八年(773年)陈宝通到南岳拜石头希迁和尚为师,石头希迁和尚乃一代高僧,见宝通性聪慧灵敏,颇通佛学,甚为钟爱,悉心教授,佛理更加精通。
    相传唐代元和年间,海丰县龙溪都,立春开始,一连数月未见天公下过一滴雨,天气炎热,庄园被晒了裂缝,田地有的不能插苗耕种,能栽秧苗的也一株株枯萎。村里的族长召集村民,纷纷烧香求神拜佛,祈求天公赐雨。青壮男子们赤着上身,将一根布汗巾往腰里一扎,柳树条编成圆圈扣在头上,跪在太阳地里,但都未见成效。此时,大颠至此见当地旱情,慈悲为怀,便设坛于附近山坡,行跪叩首请某处龙神取水。大颠当空祷告,心诚求雨意坚,矢志不渝。3天后,天气骤然变化,一时大雨滂沱,雷鸣电闪。当地村民久旱逢甘霖,欢天喜地。是年,龙溪两岸五谷丰登。此后,村民尊称大颠为“活佛”,建庵堂纪念。设坛求雨的山坡,后人也得名为“雨山”。
    据寺内古匾记载:清代顺治丁酉年,竭石镇守将陈万权增建前亭;康熙丙申年,邑候佟世俊重修庙宇;乾隆壬戌年,知县杨宗秉、游府马锡宁又增筑墙垣;戊戌年龙江守府陈登奎、杨昌再修……己亥年邑贡生蔡士池撰《重建龙江溪西祖师庙序》,记修建因缘。历代文人吟诗撰联,为数甚多。
    历代曾有众多高僧在此修持,寺内有乾隆十七年《县主张太爷禁示牌》记载:庙前原有西来湖,及贡生蔡振声、蔡士江父子营建西来桥等善举。
    大革命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西来古寺为红军和游击队的据点。1983年至1991年期间,在多位侨胞及国内贤达、信众的热心支持下,该寺不断修葺,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享誉海内外。每逢初一十五,前来供奉佛祖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1991年12月西来古寺被列为惠来县文物保护单位。

你是本文的第60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20
作 者: 唐兹成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