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塘古寨森然高耸的围墙是三百多年前由李氏兄弟用勤劳的双手沾上诚实的汗水垒叠起来的。虽然,今天电光线路已经穿墙而过,或寨内若干新建的楼房逾越墙肩,但这座古寨仍旧不失当时的气势,它与九龙峰上源于归善神祗的谭公爷庙,在赤石河西岸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廊。
  千秋塘,有人说取名于寨前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大概寄托“千秋万代、财丁兴旺”的说法。它建基时,山坡上已经有了姚姓的“春仔村”,而今荒落成塜,后裔迁往大安峒南华塘村。老人们再搜罗地告诉我,古时前面明热河畔还有郭氏创建的“郭岭村”,以及胡氏创建“滩水村”,均为故迹。唯有防风抗敌的千秋塘寨稳坐在群岭之下,千秋静美地延续着人间袅袅的烟火。
  当年,李氏族内十八兄弟来千秋塘,他们边农耕边建寨,用灰沙、石块拌和糯米浆筑围墙,一年筑一层,共筑十三年。筑成之后,整座村寨以五龙峰为背景,呈东西座向四方形布局,寨墙单层,高5米,厚0.6米,四角建有突兀的岗楼,仅开东门。寨内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分设三街六巷。进入东门,是一条通往寨西文武庙的中轴街道,两边屋宇严整,均为“一间过两伸手”的锅耳式老屋。踏上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几百年的时光倏然踩在脚下,抬头望向斜阳映照的文武庙,俨若自己是远足取经的行者,落脚于最后一座汉城。
  石街尽头是真武庙,那是单间单层的砖木结构建筑。神龛正中的真武帝红脸乌须,神情肃穆。真武帝,也叫玄天上帝,代表北方至尊之神。因为朱元璋曾在战败当时避难武当山真武庙、捡回生命,故明朝立国时真武帝被提升到国神的地位。满清入关后施行精神奴役,真武帝被贬为屠宰业的保护神而不列入官方敬祀神谱。当然,南方的偏远城寨没有去买清朝的帐,依然把真武帝奉为立寨尊神。
  穿过真武庙墙边的圆门,后座是文昌庙。见2米高的基石嵌入寨墙,把文昌帝托上一层楼阁,成古寨的制高点。
  走过文昌庙,老人们指着巷边一座斑驳的老屋,说是曾源、郑重、卓洪等现代革命前辈住过的地方。抗战时期,国共对抗趋缓,共产党人的活动由山区向平原移动。1944年东江纵队六支队在大安峒成立后,因为千秋塘邻近赤石墟,前有明热河可以泛舟出海,后有五龙峰可以上山入峒,进退自如,故他们多在这一带活动。1949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日),海丰县各届六十多名代表来到了千秋塘谭公爷庙,参加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海丰县民主政府,选举蓝训才为县长。那次会议后,战争的火光不久就在海丰熄灭了,而这座庙宇在地方史册上留下了它的名字。
  当作忘却的纪念罢,谭公爷终究只是代表民间精神文化的一种神祗。谭公爷崇拜,发源于元代归善县境,主要流行于原来惠州府属城乡,后来传播港岛,乃至东南亚一带。谭公名德,出生于今天惠东县平山镇谭阁村。相传他自幼赋异,治病如神,被太上老君收为弟子,传授仙法。时值元朝末年,民间灾祸深重,他仁德慈心,广施法力,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十三岁时,在九龙峰圆寂成仙,肉身不化。子民感其恩德,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3年)在其圆寂地建得道亭祈拜。又传其成仙后,继续在民间扫病除灾、驱邪扶正,当时惠州知府将其事迹表奏朝廷,皇帝恩准下旨敕封:“襄济九龙峰谭公仙圣”额匾。故谭公爷庙,正名谭襄济庙。故谭公爷信仰在赤石传播较早,尤以千秋塘谭公爷庙显扬海丰县境。
  千秋塘谭公爷庙在千秋塘古寨上行四里许的五龙峰东麓,现是两进两厢的普通寺庙,特别之处在于取地秀丽。五龙峰,形名五龙相聚,汇结灵气。近看山垄众多而不散乱,犹似时尚女人梳留多个辫子集结在头顶的发型,代表一种美观。远观五龙峰的山岭浑圆,毫无突兀顽劣之石,且长年云蒸霞蔚,草木葱茏。如此灵山必有秀水,谭公爷庙的特色还在于有一“飞龙瀑”。
  听着山泉的奏鸣,顺着庙边的峡涧上行,百米之处,有一瀑布飘摇于断崖之处,如同跳着霓裳羽舞的美女,洁白多姿,凌虚飞扬。快步赶去崖下,见飞瀑溅处,石色斑斓,水雾如烟,透骨清爽,令人油然产生绵绵地依恋。再踏架攀岩,立断崖之巅,深吸花草迸发的芬香,心旷神怡,肺腑清新,只怕舍身飞翔、魂断白练。稍定,背听山溪浅吟低唱,风吹口哨,俯视前方赤石墟埔收于群山凹处,四周雾霭朦胧,楼房有如浮放水中的剪纸,于柔风软波之上轻轻荡漾。我们惘然站立在历史与当代衔接的微光里,俯瞰在庙前汇成的一泓碧水。这里,不知滋养了多少虫鱼生灵,福泽了多少百草良田……
  我们离开千秋塘的时候,听说联营的生态开发正在洽谈中,这有望掇合古寨、神庙与山水的另一场亲近。只愿以后人们带来的是感恩,带去的不是遗憾!

你是本文的第665位读者
来 源: 海陆风网
作 者: 郑冰利 陈宝荣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