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祖公祠,位于揭西县凤江镇阳厦乡,始建于清代中期,咸丰年间重修,近代再修。祠堂坐东朝西,是一座二落二从厝二花巷的庭院式祠堂建筑,它建筑独特,做工精巧,加上历史上多次重修,使它独具一格。 该祠堂始建于清代中期,历史上因遭兵抄,毁了一部分,咸丰年间重修,近代再修,由此使它具有清中期至近代的多种建筑的特点。在平面布局上,整座祠堂呈严谨方正,建筑上采用中轴线对称,中规中矩,保留着潮汕传统建筑强调布局均衡、对称的特色,立面上采用外封闭,内开敞。表现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 当人们沿着村道,经一方清澈的池塘边进入村中,就可见到池塘东边的祠堂。祠堂前有宽敞的大灰埕,站在大灰埕上首先可看到祠堂古朴、大方的正面外观,正中为凹斗门楼,门楼为三山门,大门设置在前座中脊下,凹斗门楼显得特别深,非常宽敞,门前立花篮础加河狮四棱檐柱,柱上悬有倒挂石雕花篮,马面坡屋架饰着石雕饰品,梁上左右各有一对石雕鳌鱼。中门前列石鼓一对,门首横额面刻“聚祖公祠”,两侧石壁各有二幅花鸟和历史故事的石雕挂屏。走过大门为前厅,可见到天井中间的拜亭,拜亭面阔进深均为一间,立有八柱,外柱为八棱檐柱,内柱为四棱立柱起河狮线,八柱均有花篮础,此拜亭采用目前在潮汕地区能见到最高规格的重檐竭山顶屋顶。“竭山顶”在我国建筑文化中仅次于“庑殿顶”的屋顶,其结构实际较“庑殿顶”为复杂,它有九条脊,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故宋代俗称“九脊顶”,所谓戗脊即垂脊下端岔向四隅的脊。整个屋面造型,上部为双坡型,在双坡的左右有两际山花,富有装饰美感,下部为四个坡面,前后与上部双坡自然连结,呈凹曲型,下垂到檐口略有起翘,在左右两际山花之下,与山花的连结呈现折线状,檐口与屋面前后之檐口连结,并处于同一平面。这种屋顶之脊曲直多姿、形象华美。重檐歇山顶是歇山顶的基础增加了四个坡面、四条角脊,檐口呈重檐、双滴水,这是在规格较高的建筑才使用。在这里,拜亭的重檐歇山顶屋顶与四周的两坡硬山顶屋顶形成了既突出,又有变化,造型大气华丽的屋顶外观。拜亭采用重檐歇山顶,增加内部结构,为装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加上拜亭由于坐落在天井中央,又是人们进入祠堂后的视角中心,艺人一般都把最为精彩的装饰装在拜亭上。在这里,拜亭的装饰更为突出,首先拜亭木载下全部用戏剧和历史故事的人物为题材的金漆木雕,结构上的托架全部用飞翔的凤凰和祥云装饰,达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据了解,当年重修时请了二班工匠,各做一边,事先讲好形式内容,中间用谷笪全部遮住,互不窃视,各施本领,完成后,再拆开谷笪,论质行赏,这种形式当时在潮汕各地建造的祠堂,豪宅相当普遍,这种竞争形式激发工匠的创作热情,提高技艺。拜亭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建造的。今天我们可看到的拜亭除了形制相同外,两边的木雕装饰造型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最终达到相映争辉的效果。拜亭木载下的金漆木雕,造型生动,内容丰富,人物逼真,表现手法细腻,镂空透雕,精雕细刻,令珑剔透,用人物题材作为拜亭木载下的装饰,也是较为独特,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工匠精湛的技艺,是很难得的金漆木雕艺术品。拜事后面为祠堂主座大厅,它们屋面相连,平面呈凸字型,面阔三间,立四棱檐柱,明间立花篮础八棱梭形金柱。金柱上置“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大厅正中悬挂“笃庆堂”,布置对称而庄严,木载下构架工整华丽,画彩装金,过去祠堂是宗族的精神核心,也是代表宗族权力的神圣场所。因而人们在建造时往往集中族人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之成为汇集建筑艺术和各种民间工艺的精华场所。聚祖公祠前后经历了多次重修、再重修,最后用两班不同工匠制作工艺,使用较高的形制,较高的建造水平,沉积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它在潮汕传统建筑中独具一格。也使人们从中去发掘它的许多珍贵历史、文化信息和研究价值。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