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粤东海防的见证:饶平大城所 最新 图1张
                                               大城所东门正面

    

    饶平所城,又称大城所,位于今天所城镇至拓林镇的公路一侧,此地处闽粤边界,十分近海。大城所在明代初期就出现,作为明清海防军事重地,它对于研究明代海防和驻军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六百多年的军事遗物

    大城所城墙厚度约3米,除南门外,东西北三座拱形城门仍保存比较完好。这些石块虽然摸起来粗糙,但十分坚固、古老,不由令人联想起从前倭寇入侵的岁月。一些古榕生在城门边,也有的包着城墙,看起来妙趣横生。

    笔者在大城所的西门内侧,看到一座碑文,高约1米。可惜文字已经基本不可辨认,碑文上面依稀可见“潮阳”两字。

    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城所的东门。门高约4米,上面呈拱形。环绕东门的墙上,长了几株古榕,枝叶参天。还有不少榕根紧紧帖着城墙,此种树和墙互相依存的情意,颇类似柬埔寨吴哥石窟老榕包寺庙的情况。

    东门外有一黑底碑文,明确写着“大埕所城”字样。从前大城所属大埕,现转归所城镇管辖。现在当地人还将大埕、所城、拓林三镇合称“东界”。

    关于大埕所城的基本情况,碑文如此记载:“大埕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呈四方形,设东西南北四个石拱门,城门皆建城楼,四角各建敌台,内有三街六巷,中心街呈“十”字形,又有古戏台、城隍庙。现保存较为完好,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碑文也明确了大城所保护范围:从城墙向外延伸10米。近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2米。

    又据《饶平县志》等资料记载:大城所位于饶平县黄冈镇东南方14公里处,东临南海,北倚大尖山, 西连黄冈古城,是潮州府的前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百户侯顾实创建,呈方形,城垣高2.7丈,周长643丈 ,厚1.6丈, 内外两面用花岗石条垒砌,中填泥土。设东西南北4个城门,城门上皆建二重楼,城垣四角置设敌台。全城面积约2600市亩。外侧四周城池环绕,城池宽2丈左右,长696丈。清康熙三年(1664)曾迁拆,八年(1669)重建。历史上,大城所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3员, 百户10员,镇抚1员,旗军1225员。

    传说当年倭寇侵扰,顾实打开城门让四乡的百姓进城避难,并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拥戴。据说大城所中的城隍庙,从前就供奉着顾实。

    民风古朴的古城堡

    走在城中,只见道路布局平整,脚下还是当年青石板铺就的狭窄街巷。三街六巷的道路布局齐整,有点类似潮安古巷镇象埔寨的情况。上述“十”字形的道路将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直接相连。

    大城所中,房屋以平房或二层楼房为主,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外围墙基多采用条石垒成。这些房屋面积都不大。

    在这里,仍然可见到小五金作坊、小纺织工场、旧式理发室和不少简易小店铺。城中鸡犬之声相闻,人们生活节奏缓慢,老妇、小孩不经意地走在街巷上。所有的一切,让人仿佛看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

    笔者在大城所东门处,看到一座特殊的龙尾王庙。庙看起来年代久远。潮汕地区,天后宫、三山国王庙不少,但龙尾王庙倒是少见。当地有特殊民俗“游旱龙”。据称,大城所四周无溪无河,端午节不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当地居民于是别出心裁地用竹篾和彩纸糊成一只有头有尾的旱龙舟。他们敲锣打鼓,扛着旱龙游遍城里的三街六巷,由于古城有7个庙社,旱龙也要游7天。

    城中还有一所潮汕合院,门口有对联:“支分梅渚家声远,派衍鸿江世泽长。”此对联属方姓所有,但在饶平县较为少见,或许住户为当年驻军后代。据称,现在城内的居民大多是明清时期驻城官兵眷属的后裔,也有从福建邻近城乡移民的,他们多从事农田耕作,民风古朴。

    虽然现在的大城所东西城垣较为完整,也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堡。不过,原先的城楼已经不可见,大城所不少原先建筑也在慢慢被拆除、改造。

    大城所因为比较靠近公路,可能易受外界影响。如何保护这座颇具特色的粤东古城堡,是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所应关心的。

你是本文的第112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5-13
作 者: 陈雪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