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日余晖,映照着急水古渡。如今急水不急,不再现曾经的波涛汹涌咆哮,唯剩下残塔仍屹立于亘古的鲤鱼山上,历经四百多年风雨。
急水塔本名三元塔,位于潮州市区东南方二十余里江东镇辖区的鲤鱼山上。因山下韩江溪水自古激流奔腾,民间便称为急水塔。 今年国庆假期,突然生出重攀急水塔的念头,于是背起相机扛起脚架驱车回乡。儿时顽劣好奇,常攀上古塔顶端。如今时隔数十载,登山道路无人修葺,已被杂草灌木覆盖,踪迹难寻。无奈,只能绕道山背,从后山小道往上爬登。 鲤鱼山并不高,相对海拔不足300米,山路也不算陡,不多时已至山顶,急水塔便呈现眼前。塔门朝北,刻有对联。横批为:“三元塔”,上下联分别为:“霞光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字里行间大气恢弘,迎着猎猎江风,自有镇守一方水土的正气。遥想当年,浩瀚如海的江面上,这根七级浮屠独立于鲤鱼山上,直插星汉,抵挡韩水,有如定海神针般,气势磅礴。 走进塔门,穿过拱顶,是首层的巨大内室,迎面而来的又是那条巨龙般的石阶梯,弯延盘旋。小时候见识浅薄,只觉得这楼梯奇形怪状,如今故地重游,却被其精妙的建筑所震撼。楼梯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下边没有任何支撑,单凭结构石块垒叠而起,整体呈螺旋型,倚空而上,向上仰望,石梯有如悬空而建,在昏暗的塔身内,显得古老而神秘,叫人不敢久视。遗憾的是,原本石阶上的石柱栏杆,如今连同地下的花岗岩地板,尽数被人撬走,留下空荡荡的石臼和一片狼藉的风化侵蚀泥沙地。 沿着石梯登上,石梯建造在塔壁中间,塔壁中空,盘旋而上,每层均有道口进出,攀登起来格外安全。至二层,眼前豁然开朗,江山一览无遗。逐层上爬,每层的内室构造基本一样,只是随塔身逐层缩窄,空间随之缩小。当年的建造者不仅在建筑技艺上推陈出新,而且还将明代的雕刻、绘画艺术融入塔的建筑中。每层塔顶的藻井均有精美石雕,其中二至五层的石雕仍然清晰可辨,分别为八卦图、双龙抢宝、双凤朝阳、双鹤呈祥、玉兔挂树、鹿含灵芝。塔身内室还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二到五层更设有壁龛,自下而上分别供有元始天尊、灵清天尊和道德天尊。记得小时候攀爬古塔时,每每望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塔神和壁画,再想起当时村内盛传这急水塔内有鬼怪作祟,总会觉得后背发凉。可那时,完全不懂这些古物包含了极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今日再次登塔,塔内已面貌全非,可以看到的只是狼藉一片的惨败样子。那三尊塔神也不知何时“飞走”,留下三个残破的壁龛。墙上精美的壁画也被“到此一游”的涂鸦覆盖。更为揪心的是,不仅塔身首层的石板、楼梯的栏杆以及大量青砖被人撬走,上边几层标台上的石栏杆也因年久失落、无人维修,如今只剩第四层留有的一根石柱,独望一江秋水,眼看第四层以上的部分随时都有塌落的可能。 至五层,在塔的内壁,原刻有明户部左侍郎林熙春撰写的三元塔铭,原文为:“凤城之东,吉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议攸同。乙巳建塔,丁未竣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身崇,■窥星汉,檐散氛风。天地为小,云阶可通,影摇金刹,砥柱潮中。法轮永固,■气新钟,元魁辈出,国泰民丰。”洋洋洒洒的四字文,把建塔的经过及三元塔的雄伟壮观气势描述得淋漓尽致。可如今这些记录也已脱落,不见踪影了。 爬上最后的第六层,场面更是落荒凋零。塔身六层的内室已被地震毁了一大半,只留下半边裸露的青砖,支撑着藻井三块摇摇欲坠的石板。石板上原本为“玉兔挂树”祥瑞石雕图,1918年的地震已经震断了一块,落在尘土厚积的五层塔面上。站在第六层的中间,仰天便能看见残存的中间一块“玉兔挂树”石板,往下可见被震落半段石板,左上边另一断了一半的石板摇摇欲坠,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也怪,从1918年地震以来,这破畔的残塔又几乎一直以这样的姿势保持着。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讲起急水塔,都会说起戊午年(1918)的地震。那场地震强度非常大,把急水塔六层以上的塔身和塔顶的大铁葫芦一并震塌。传说当年葫芦落地的时候激起的巨大声响,方圆数里的村落都能听到。而关于那个大葫芦的下落,如今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掉到韩江里,被水冲走了;有人说滚落到对面的猫头山上;究竟镇塔葫芦何在,有待进一步考证。 站在塔顶,透过古塔残壁向外眺望,左边是群山黛影,中间是烟波浩渺的韩江水,隔了茫茫的芦苇丛和油绿的芭蕉林,右边是白墙黑瓦的村落。这风光,与儿时所见,虽隔数十载,却有如一日,叫人感慨浮生若梦。顶着塔上大风,忍不住拿出相机冒险高危作业,记录下这古塔的残垣断壁。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