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海防重地:饶平大城所 最新 图1张

    饶平沿海有一座边陲小镇,她东临大埕,西靠黄冈、通潮州府城,南连柘林、遥望南澳岛,北接福建诏安,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被视为海防军事重地。
    她就是所城镇。
    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这里便设立了重要军事机构——“大城守御千户所”,屯兵抗击倭寇的侵扰。历经600多年沧桑变幻,时至今日,“大城所(简称)”作为所城镇所城社区一个自然村,依旧维持着原始的风姿意韵。
    三街六巷格局保存完好
    不久前,笔者在村干部杨远的带领下,走进了这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村落。今年62岁的杨远,长期从事当地历史文化研究,对“大城所”的来龙去脉十分熟悉。他告诉笔者,“大城所”始建于明代洪武廿七年(1394),占地面积430亩,外城大致呈矩形,城垣周长643丈、高2.7丈、厚1.6丈,设东、西、南、北四门。
    由西门进入城中,眼前是一条石板街道,两侧商铺一间紧挨着一间,不时有小巷横穿左右,巷内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民居。杨远说,“大城所”总体呈三街六巷格局,实际上大大小小的街巷共有23条。通往四门的直道交叉成“十”字形,交叉点即是整座城的中心点。古代这些区域商贾云集,不同方向的行当也有所区别。东门街多贩卖鱼虾活鲜,西门街是当铺和粮仓,南门街以粮食店为主,北门巷则专做柴草生意。
    如今,沿街不少商铺仍然开门营业,虽未再严格区分行当,但透过部分旧式门面,笔者仍能够依稀感受到昔日的繁盛境况。
    古老民居爬满岁月印记
    在西门街的北侧,笔者见到一条小巷,名叫“马石巷”,相传因巷口露出地面的半截石头而得名。巷中住户告诉笔者,这块石头就是马石,原来摆放在地上,后因修砌路道才被掩埋。古时人们骑马出行,要利用马石垫脚,方便翻上高大的马背。
    马石巷西首一座传统民居,住着一户王姓人家。杨远介绍说,明代此宅的主人名叫王日秋,是一位“千户”,即统领1000军户的长官。凑巧的是,现在这户王姓人家,也有人在部队任职。
    穿梭于“大城所”的大街小巷,一处处古朴建筑接踵而来。南门街的许厝巷中,一座三进制式的民居,又吸引了笔者的眼球。青砖灰瓦爬满岁月印记,后座斗拱上残存着几只潮州建筑中经典的“木瓜”。宅院中的年迈阿婆极是热情,招呼来访者四处参观。她说,这是她家祖屋,住户都姓许,屋子从来没有修缮过,现下已经相当破旧。不过杨远则告诉笔者,许宅是城中现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修建者是明代城中一位许姓当铺掌柜。
    五湖四海姓氏聚集于此
    潮州地区的古村落,大都追奉同一位先祖,统一为一个姓氏。而“大城所”则姓氏众多,现今住户便有23个姓氏,并保留着林氏宗祠、刘氏宗祠、张氏宗祠、鸿江小宗祠、杨氏四房祠、郑氏宗祠、许氏宗祠等不同姓氏的祠堂。
    杨远介绍说,“大城所”东门外一带原来是海港,明代修建“大城所”,意为抗击倭寇、巩固海防。后因地理环境变化,海岸线外移数公里,清代康熙三年(1664)迁拆,不久重新修建。由于驻守官兵及眷属来自全国各地,加上五湖四海云集于此的商贾,发展到最盛时曾有36个姓氏。明清时期,当地祠堂文化十分兴盛,尤其清代中后期,城中祠堂工艺考究、富丽堂皇。现存的各座祠堂,仍不同程度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
    明清抗击倭寇海防重地
    在“大城所”东南部,笔者见到一处奇特的建筑,两层结构,古朴屋脊高出周围其他房屋。杨远告诉笔者,这是城中的明代古驿站,在当时政治、军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递官府文书或军事情报人员中途食宿、换马的场所,印证了“大城所”当年的关键军事地位。
    杨远说,明代潮州近海共设置了4个千户所,其他三个为蓬州、海门和靖海,“大城所”是规格最大的一个,也是现存最完整的一个。“大城所”地处琉璃岭、尖峰山、小金山南麓,左右有凤髻山、马头山,把守闽入粤山道,面朝南海,掌控浙闽入粤航路,是明清东南沿海抗倭军事要地。
    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城所”所处的东里半岛,是潮州府沿海咽喉门户,因此成为倭寇入侵潮州府必欲攻陷的军事目标。“大城所”管辖上里、高埕、大港、柘林四栅三十村,是当地抗倭指挥中心,一旦失守将威胁潮州府安全。是故,朝廷多次派员增援,如派大将戚继光、部将王凤山、都司傅应嘉、总兵俞大猷、闽参将张元勋、部属王如龙等前往杀倭平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故事。
    2002年,“大城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认可。杨远还告诉笔者,目前当地政府已着手为“大城所”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亲临“大城所”参观后,十分高兴地表示,这是他所见过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军事城堡之一,城防仍维持着明清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链接:吃鼎翻习俗
    每年端午节期间,大城所民众有吃“鼎翻”的独特习俗。“鼎翻”又叫“麦熟”,是一种用平鼎煎制的薄饼,卷入猪肉丝、虾仁、香菇等配料后食用。这种习俗又有什么典故呢?
    杨远介绍说,明代大城所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北方来的军士居多。北方人喜欢将面粉煎成薄饼,卷大葱、蒜以食用。因此,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除包粽子外,还会吃这种北方薄饼。另外,薄饼卷葱蒜,也是当时的战备干粮。
    随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北方薄饼卷葱蒜的吃法,在大城所也得到了发扬。杨远说,北方人煎制的饼较厚,聪明的当地人将其“改良”,煎成薄片,食用时还卷入猪肉、豆腐干、豆芽等,吃起来又香又不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在人们的吃法又有不同。从市场买回鼎翻皮,炒猪肉丝、蛋丝、虾米或鲜虾等,用咸酸梅、冰糖、面粉加豆油、猪油、芝麻粉、五香粉制成浆料,备白糖、花生末、辣椒粉。食用时先取鼎翻皮,摊平于盘子上,浇浆料,撒糖豆粉,夹菜放置其中卷好,这样吃起来更为丰富多味。

你是本文的第84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7、1
作 者: 江马铎 黄春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