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禅寺位于瓮城北郊三华里处的石壁山山腰,古松参天,山花袭径,崇山崔嵬,霞彩飘逸,曲涧潺潺,幽洞雅静,确是闲憩净土。

    雷音禅寺建于明万历(1573年)年间。据《饶平文史》记载:余熙慕此处与栖云山并肩媲美,东侧又有涑玉泉胜迹,云锦舒张,幽谷风清,流泉溢黛,景致迤逦,适宜养志安息,曾于此筑庐读书。后余熙中举出任湖广桂阳知州,遂捐书斋建雷音禅寺。清康熙三年(1664年)饶平知县郭于藩曾游此寺,留下《雷音寺题墙》佳作:

    遥望雷音曲径通,良朋引我入云中。天然石壁烟笼黑,日照梵宫火正红。涤虑须宜涑玉水,乘凉依籍栖云风。余公遗像今犹在,千古名声与寺同。

    诗人道出古寺的幽静并点明涑玉泉和栖云山为古寺增添景致,也颂扬余熙捐书斋建寺的功劳。黄锦为明天启(1621年)进士,曾参与撰修《神宗实录》,官至礼部尚书,他的《黄冈竹枝词》对石壁古寺和涑玉泉的风光也赞赏不已:

    石壁山头峰插天,石壁山下草如茵。半腰白鹭飞不去,道是岩边涑玉泉。

    石壁景致优雅,白鹭不愿远飞,是因为留恋涑玉泉的美丽和泉水的甘甜。古寺于明、清为鼎盛时期,住僧侣30多人,山顶建观音阁,女尼10多人。是佛学、道学共荣,寺院、道观共聚一山的特色。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既参佛祖又礼慈航。明嘉靖年间(1522年)瓮城名士余散人也曾于古寺旁石洞作书屋读书。清王鲁任饶平考谕时写的《栖云洞月》一诗可作佐证:

    天留空洞散人居,万壑云霞任卷舒。深夜门阑不须锁,往来明月旧相知。

    余散人栖息古寺旁石洞,门阑敞开,朝伴云霞舒卷,夜伴明月清辉,探求学问。这种闲憩旷达的处世态度为后人称道。从王鲁的《翠壁摇金》诗中,更能领略古寺风光的秀丽:

    松梢撑石翠淫淫,赤日睡花落细全。入俗菩提千古树,风来犹带晚钟音。

    石壁是寺院、道观的净土。长在岩石上的古松苍翠欲滴,炎夏躺卧花下睡觉,阳光透过花荫像撒落遍地的碎金,僧、尼栽种的古柏会有菩萨一样善良的心肠,傍晚清风传送来阵阵僧、尼参禅颂经的钟声,使人置身于熙穆、祥和的境地。

    位于古寺旁的“望海亭”眺望南海,白浪滔滔,渔舟竞发,神思随波涛飞扬,柘林湾、崖州岛历历可见。王鲁的《望海亭松》正是追忆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背帝蹈海的历史往事:

    踏破松荫罔象回,晓涛扶日上亭来。南天一道气如雪,千古忠魂陆夜台。

    诗人眺望柘林湾透过松荫好像蒙上一层精气(罔象),海涛托起初升的太阳照上亭来,南天的浮云似一道洁白如雪的正气,仿佛窥见海边陆秀夫的坟墓(夜台)。这是赞颂忠魂皎洁如雪的正气,犹恰似苍松万古长青的美文。

    近年又在古寺周围新建了纳海楼、藏经楼等文化景观。纳海楼飘渺于云海之间,宛若琼楼玉宇。登临斯楼,顿觉有吞南海,衔三屿(碧洲岛、洲岛、汛洲岛)之气势而成为饶平胜景之一绝。藏经楼由两叠阁楼和两翼厢房拱护,沿栈道拾级而上,四周凉亭、假山、园囿环抱,展示了古朴典雅的风姿,给古寺平添勃勃生机。雷音禅寺可谓是饶平文化景观多层次聚拢、集结的新亮点,它以深厚文化底蕴恭迎海外侨胞和四方游客的光临。

你是本文的第117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7-07-18
作 者: 许继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