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抱郭来,寻胜踏迹处。从熙公祠毗邻桑浦山梅林湖,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俗称“斜角头”。那里依山傍水,自古产石,村人多以“打石”(雕刻石雕)为生。潮汕建筑带有中国古建筑的浓郁特色,大多建筑都以石为基础以石为柱以石为门砧,以石为踏道,以石为装饰。从熙公祠便是中国古建筑与潮汕特有建筑风格结合得极为精致的典范,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瑰宝。

    潮人俊彦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功成名就于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并于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斥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祠”,历时14年,耗资26万银元。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祠的现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摈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也就是说现在新加坡也有一座“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的格局采用典型的潮汕平原传统的“府第式”民居格局,“府第式”民居最大特点是以存放祖宗牌位的大宗祠为中心,附属建筑向这个中心凝聚,并按尊卑顺序围绕着它展开,形成一个既抱成一团又可向外辐射的建筑整体。子孙们就按辈份的大小井然有序地分住在这些大小不一的房子里。

    从熙公祠坐东向西,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呈现严谨方正的群体组合、布局均衡对称的传统特色。斗拱抬架式木结构,设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间联枋,从而形成柱梁互相支撑,互为依托。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面、上翘的屋角,流动着飞扬俊逸,不仅不妨碍通风采光,而且还利于防泻雨水,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特征。

    到从熙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雌狮抚子、雄狮戏球,两狮互相睨望,神形生动。大门两侧的石鼓圆润流畅,光鉴可镜。最值得提的是大门两侧石壁上镶嵌四幅石雕,分别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采用篓空错层叠沓雕法,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奇峰悬流、怪石柔柳、幽人羽客;润枝艳朵,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雕工精致,连捕鱼的渔网都网线清晰,网眼疏密有致;牧童紧拉的牛绳都细如铁丝。绳纹凹凸,叹为观止!

    整座祠堂的各个角落,屋檐、窗户、基石,都刻雕着各种花草鱼虫和吉祥动物,如鱼蟹龙虾,倒挂蝙蝠,双鹿衔仙草等等,既传统又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公祠中倒挂石雕花篮也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并被评价堪称“中国一绝”。而最具特色的潮州金漆木雕在祠中也是极显鬼斧神工。有浮雕、沉雕、图雕、通雕等,技法精细,金碧辉煌。

    潮州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嵌瓷,也在公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潮汕自古盛产瓷,嵌瓷是利用各色釉彩碎瓷通加设计加工泥灰胚胎嵌上拼成造型,用来装饰建筑物。多为龙飞凤舞朝牡丹、或是麒麟等镇宅吉祥物、或是戏曲人物,造型既保持着其特有的形象,又恰如其分的加以夸张,形成一种具有新意的艺术品。整座公祠看上去富丽堂皇、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大气又不乏精致、充满艺术造诣却不乏生活气息,是撒落在潮汕大地上的一颗完美绝仑瑰宝。

你是本文的第186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03-09-18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