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州市区东郊意溪镇橡埔村的韩江之滨、凤栖山麓,有个充满诗情画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神奇小山村———高婿庵村。
秋风送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一村跨三镇,一关卡着十八乡”的高婿庵村,竟蕴藏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贩仔埔”;还有村后“婆姐岭”上那座叫“九婿庵”的美丽传说,又有在山岭上的关隘“永安门”、“通关”石路上的花草虫鱼石雕图形的“文物”,是一块未被开垦的旅游处女地。 古老美丽的传说 高婿庵村亦称“九婿庵”,是潮州市意溪镇橡埔村辖下的第13村民组,与潮安县的文祠镇赤水村、归湖镇的凤东村三镇交界点,距离潮州市区只有10公里,在册人口75人,计15户人家,而实际常住人口不足35人。相传,高婿庵村的前身便是村后“婆姐岭”顶那座颇具传奇色彩的“九婿庵”。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善良、命途多桀的妇女,一生中经历了九次婚姻,当嫁到第九次时,竟奇迹般地与第九任丈夫圆满结合,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避开人多嘴杂的乡村生活,她选择了在这个当时据说连蟑螂也无法生存的无名山坳里定居下来,开山创祖。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勇于冲破封建世俗观念的祖婆,于300多年前,特意选择了村后一处叫“婆姐岭”的山坡,建造了一座庵寺,并命名为“九婿庵”。然而,当地村民对这种传说却持不同“意见”,说此庵是为了纪念勤劳、勇敢的先祖婆婆,由其中一位姓高的女婿出资兴建的,所以应叫“高婿庵”。由于没“正史”记载,有关“两庵”的争议和传说无从考证。但从高婿庵的村容及一些破旧的房屋,还有村中一棵足有500多年树龄的老榕树的沧桑面目,依稀印证了该村的古老历史。 奇特的人文景观 有关“九婿庵”的传说至今仍扑塑迷离、莫衷一是,但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如梦如画的自然风光却令人称奇。 我们登上了海拔约200米高的“婆姐岭”。这道由凤凰山脉延伸而来的山岭,纵横东西,隔断南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同时也成了一条地理和气候带的分界线,是潮州市的意溪镇与潮安县文祠镇、归湖镇的交界点。 站在岭上四面环顾,三镇的大片河山、田野尽收眼底。秋日的阳光下,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果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翠绿。鸟儿低飞,秋叶静静地飘落,空气中散发着的花果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清幽、静谧、自然和谐,遥远而陌生的世界。 经典传说的“九婿庵”坐落在南坡上山道的右侧。与庵寺依傍而立、用大石块加工砌成的“永安门”关隘,依然如旧,巍然屹立。这道宽不到两米的关门与那条沟通北部十八乡村的像“胡志明小道”一样用石块砌成的山路,至今仍保留完整。 令人称奇的是在南侧山坡上,那条蜿蜒近千米的石路上的石板,却像一件件精巧的石雕工艺品,不知出自哪个年代的精工巧匠之手。于今,脚下的石块已被过往行人踩磨得光滑如镜,而石板上那些用人工雕琢出的构图简洁的花草虫鱼图形依然清晰可见。据说,这是为了防止行人雨天跌倒而刻的防滑线,当时的先人也许没有料到,他们的无心之举为后代留下了一段“石雕艺术”长廊。 抗战时期,这条小路在潮汕平原沦陷期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这个日本鬼子不敢进的山坳里,驻扎了国民党一个独立团的兵力,也成了难民的避难场所。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事业的发达,从六十年代开始,这条小路渐渐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珍贵资源待开发 勤劳朴实的高婿庵村民,十分珍惜这里的生态环境,自觉地保护本土的独特景观,使得这里的山常青,水常绿,空气清新。村里人靠山吃山,利用本地山花遍野、四季飘香的自然条件养蜂取蜜,就连村民养的家鸡也呈“野生”状态。在采访期间,还遇到来走亲戚的潮州市民也“顺手牵羊”地购买当地的活鸡回家呢! 改革开放以来,年青力壮、有文化的村民走出山外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周围的山坡上分别被种上茶、竹、杉和橄榄、杨梅、枇杷、柿等“摇钱树”。 喜中带忧的是,由于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到处是茂密的山林,造成了野猪泛滥成灾,到处肆意毁坏农作物,使得水稻和番薯难以种植,许多水田耕地出现丢荒的现象。据说,最近又有村民发现了金钱豹的出没,但野生动物又不能随便捕杀,村民们可真有些无可奈何! 当我结束采访即将离开该村时,禁不住回望这美丽的山村。“高婿庵”真是一块璞玉啊,只要稍事雕琢,即可成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