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商埠———仙洋村,昔年潮汕山区城镇的缩影,是了解满清时期商品市场的窗口、解读历史发展的轨迹。这里有满清时代、抗日战争年代商铺机构遗址,是反映历史题材场景的理想外景……
以盛产优质橄榄而闻名遐迩的潮安县归湖镇,竟深藏着一个名不见经传但充满传奇色彩的百年商埠———仙洋村。 虽然,因时代的变迁只留存下断壁残亘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被踩得光滑如镜的石卵路、如诗如画的古朴风貌等,但这些已足够形成独一无二的寻幽访古的游览胜地。 当秋日的微风从身边轻轻吹起,记者驱车穿过潮州市区,沿着湘子桥东岸的马路经意溪镇、文祠约20公里的路程,来到山明水秀、橄榄挂满枝头的归湖镇仙洋村,撩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窥视历史发展的轨迹。 仙洋村位于归湖镇的东部,东通文祠镇,西衔登塘,南连意溪,北接赤凤等乡镇,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是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地方,从韩江来的船舶可以直抵彼岸,从而形成了山区腹地的商品集散地。 据介绍,从清朝末年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贾商云集到这里,南来北往的船只运来工业品,带走土特产,在活跃的市场经济交往中,逐渐开设了米铺、布铺、柴炭铺,钱庄、金铺、烟馆、赌馆、红楼、中医药铺等。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银行开设了办事处,并设了警察局和电话局等60多家商铺和机构。 仙洋村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民国时期的热闹;抗日战争时期的兴盛;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的轰轰烈烈,风雨兼程百余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农经济及小商品意识的改变,60多户常住人家搬出“围城”,如今只存一户完整的人家在“坚守阵地”,昔日热闹非凡的小市镇变得人烟稀少,门可罗雀。 踏着由鹅卵石铺成的崎岖小路,穿过橄榄龙眼树下的绿荫,走过一条不足500米、也是仙洋村唯一的“马路”。如今,具有潮汕特色的建筑物———祠堂、骑楼都变得面目全非,鸟儿在翠绿的果树上低飞,在破烂不堪的房屋上跳跃,成群结队的麻雀在“无人之境”中叽叽喳喳,秋叶无声地飘落。 眼前的仙洋村虽不像湘西凤凰镇那样风情万种,但其独特的地貌和建筑风格,成为潮汕地区山村别有情趣的城镇缩影,具有较高的旅游景观开发价值。 小城虽小故事多,记者在走完只能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小街、骑楼、商铺的场景后,走访了一家仍居住在仙洋村的家庭,年逾古稀的池道生老先生,这位老者,既是小城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小城历史的见证人之一。老人的祖辈开始就居住于此,谈起仙洋村的历史,老人如数家珍,从十八世纪谈到“文化大革命”,对当代历史的变迁他讲得最多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和土地改革时,抗战期间日本鬼子不敢涉足的仙洋村是抗战的后方、国民党的县党部,挺进队以及潮安金山中学等都迁到此地,并成立了法场机构。在当时,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解放后,成为凤东,东梨、石陂、神前等10多个自然村的主要集市,每逢星期二、四、六、日为赶墟日,以交易猪苗为主,公社化时期设立了供销合作社,农具厂、打铁店等农业工具作坊,并建起粮食、食品站等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供应点。 七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小集市,不甘寂寞的仙洋村人纷纷搬迁到公路边居住经营。 到2000年,有近百年历史的“四维小学”也搬迁完毕,只留下池道生一个30多人的宠大家族在此居住。池老汉虽已70多岁,身体仍然健壮,年轻有文化的儿孙外出经商,常回“大本营”团聚,日子过得十分火红。 如今,时过境迁的仙洋村,仿佛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它留下来的历史遗址却是绝无仅有的。也许,这里的很多建筑物都是拍摄历史题材和战争场面的最理想场所。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