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日炎炎,热情似火,笔者踽踽独行走进汕头市金平区大场寨,目睹村道两旁盛开着姹紫嫣红的紫荆花,缕缕骄阳“见缝插针”穿透繁枝茂叶投射于绿道,和风轻拂,光影摇曳,万状纷呈,仿佛误入桃花林:世事纷扬置身度外,心境澄明物我两忘,尘嚣远遁静谧忘忧;不知今夕何夕,自然欢愉开怀,流连不归。 “一乡善土”荫黎庶 盘桓于大场寨那“遍地楼林春后笋”的宁谧深处,举目四望:“大夫第”、“儒林第”、“琏祖家塾”、“九牧家风”、“诗书传家”等文化元素触目可及,雅气氤氲,清音徐来,心境为之澄明。 宋末元初,已有先民在此定居捕鱼。明初,大场因四面环溪,遂名为“溪头仔”。随着榕江的泥沙冲积叠加,并经围垦养殖,终逐渐沧海桑田,润物养人,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寨名变成了大场(“场”指人群聚居的地方)。据嘉庆版《澄海县志》记载:大场是古时澄海县三大海防重镇之一;至清初时才称大场寨,是榕江出海口的几大名寨之一,且其扼榕江出海之咽喉,踞桑浦山下之要塞,控榕江冲积平畴之海防,地理形势险要。由水路进犯揭阳,陆路穿插潮州,大场为几条可选择的途径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一旦大场寨相辅,则如虎添翼;反之,将成为眼中钉肉中刺,航线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当年置寨时,大场按照八卦的方位建古寨门两座,从东南方的生门入,西北方的休门出。今寨门依然保存完好,更楼更是如初斜倚寨门边。伫立其间,仿佛依稀聆听到更鼓声声,夜夜在向村民司晨报时,报告着“平安无事”、“万事静好”……。在生门更楼上有一块石匾刻着“敬止可风”四字,落款处龙飞凤舞,古雅飘逸。 而休门附近,有一座“元山新庙”。据村中长者介绍,庙宇系从玄武山仰叩得香火后在此建成的;清乾隆重修,同治年间再修。过了“元山新庙”,就是“梅陇古庙”,也是一座建于明朝的古建筑。庙旁则保存着明清时期林氏一族的民居建筑群;建设群包括多座祠堂和数落大宅。那显得有点残破而仍坚挺的墙壁,宛若诉说着数百年来的世事苍茫,微秒莫测。而一座古民居中的一块木匾吸引笔者眼球:这是明万历二十年澄海知县王嘉忠为房子主人所题的“一乡善土”匾额。栖居善土、乐土、厚土、热土,安顿儿孙,百业兴旺,休养生息,岁月静好,历朝历代都是草根庶民的理想。 侍亲至孝传梓里 在大场寨中心市场,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牌坊——天褒节孝牌坊。这是清乾隆八年,兵部尚书马如麟等奉旨为旌表节孝节恂的儒士林文辑之妻郑氏及其儿子林氏兄弟孝行而建的,如今已成重要的历史文物。牌坊为花岗岩石构筑,四柱三间三楼,坊额正、反面分别镌刻“天褒节孝”与“奕世传芳”楷书大字;坊亭的通梁镌刻有人物花鸟、麒麟龙狮等石刻浮雕,传神灵动,栩栩如生。整个建筑物庄严典雅,结构别致,石艺精湛,巧夺天工。 这座“天褒节孝”牌坊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话说清乾隆年间,澄海县大场寨林氏第12世祖林文辑,其妻郑氏系揭阳县邹堂人,夫妻育有2子。妻孝子贤,安居乐业。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福祸无常。此时,正当英年的林文辑暴病遽然离世,林家顿时陷入惨景,笼罩愁云惨雾;年方27岁的郑氏痛彻骨髓,但坚韧的她很快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携带两个儿子,含辛茹苦,矢志坚守。终于盼得云开见明月。林氏兄弟发奋攻读,后从商旺族,传为美谈,成就百年佳话。至清乾隆八年,林氏兄弟念母亲教养之恩高天厚地,于是请当道转呈清帝予以嘉奖。乾隆帝遂准其建坊旌表,并赐“天褒节孝”题匾。此牌坊虽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宛如新出,令人感慨不已。
|
你是本文的第110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8、12 作 者: 谢昇秀 文/图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