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起潮汕地区金漆画老艺术家辜锡奎(1908—1993)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1957年他创作的金漆画挂屏《潮州八景》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展览会上获银奖,这是潮汕金漆画艺术品历史上首次在国际性展览获得的大奖,被载入了工艺美术史册。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可能对此作品只闻其名,未见其物。1961年时在汕头专区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辜锡奎重新创作的《潮州八景》金漆画挂屏,一直就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光阴易过,岁月如流,不觉53年过去了,今有幸读此艺术精作令我眼界大开。 辜锡奎在金漆画传统题材创作上有着高深艺术造诣,蜚声遐迩,其作品几乎都是以古代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作为表现题材,如《郭子仪拜寿》、《三打祝家庄》、《潮州湘子桥》、《闯王进京》、《蟠桃会》、《吴国太相亲》等等,而以现代城市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为描绘内容的却甚为少见,可能也就仅此一幅(或许是孤陋寡闻),所以这幅《潮州八景》挂屏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作品长100厘米、宽40厘米,在黑色退光漆板上描绘了历史文化古城潮州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显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布局,采用传统的鸟瞰透视构图,布局上下重上轻,左实右虚,侧重主题的发挥,使必要的空间与内容共存,左下侧密集的建筑物与右上侧的起伏远山、“空白”的江面和天空形成了强烈对比,且大面积显露光可照人的漆板黑底,凸现了潮汕金漆画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细致入微地描绘潮州城内的房屋、街巷、城楼和江面上的桥梁、船舶,结构严谨,一笔不苟,富有“界画”之韵味。而“晕化”的自然风光在疏密、繁简、聚散的关系处理上恰到好处,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达到主体突出,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的艺术效果。正是通过这些相辅相成的安排,延伸画面的联想,体现出画内有画,画外有画的意到笔不到之妙,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但见画面上潮州广济门城楼巍峨壮观,背倚闹市,前正对湘子桥,而当年横卧于韩江之上的湘子桥,因交通需要,对东西段24个桥墩进行加固,把原来的浮桥部分拆除,改为三孔钢筋桁架高桩承台式铁桥,写下第一次有汽车直接跨越韩江的历史。桥上汽车和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烟波浩渺的韩江上,船只来往,有的靠岸停泊,船桅林立,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而杉排上的船工正在奋力撑杆。近处大堤上的人们正使用吊车、汽车、三轮车在搬运货物,一片繁忙劳作的场景。画面右上方远处的笔架山上岩石层叠,树木葱茏,韩文公祠肃穆端庄,更可见远处工厂的烟囱、成片村庄和田野;涸溪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凤凰洲上游人凭台眺望,心旷神怡;左上方横贯东西的虹桥,别具一格的湖心亭,西湖美景十分迷人。尤其是城内骑楼密集,路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店门口招揽生意的,手提篮子上市的,推车子载货的,所有的一切,真实展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潮州古城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中的人物、房屋、桥梁、城楼、树木、山峰等所有物象都在这块退光漆板上平面描绘,看似简单,其实从制作工序到描绘技艺都很复杂的。作画时将纸稿复在漆板上,用描笔蘸熟漆或勾勒物象轮廓,或平涂上一层薄漆,阴干后进行晕化,骑楼的墙壁用“银粉”晕化;远山、桥墩和城墙的砖用“红金粉”、“青金粉”混合晕化;树木用“红金粉”描绘;晕化使用的工具就是格纸和棉花团,正是这传统手法使表现的物象明暗变化,显现不同层次的亮度,立体感强烈,具有“工笔重彩”的韵味,从而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要运用金漆画另一独有技法“铁线描”, 在大面积平涂之后用尖小而硬的铁笔勾勒线条,将漆膜刻透至黑色漆板,使金银面现出一道道的黑色线条来,十分纤细,这也就是金漆画独具的艺术魅力。 辜锡奎14岁随父学漆艺,17岁拜漆画民间艺人沈建初为师,曾往高陂学彩瓷,后便随师在潮汕地区画厝场、祠堂、庙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应邀于汕头市胜利影院、工人文化宫、海员俱乐部、工农业展览馆等从事美术创作。 1958年被汕头专署授予工艺美术艺人称号,后又被省授予二级艺人称号。1964年进汕头市工艺美术厂专业从事金漆画创作,1973年又转入汕头市木雕厂工作。1979年退休后的他还继续为潮州开元寺、潮阳东山寺等名胜古迹的修缮出力,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金漆画佳作。
|
你是本文的第48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3、2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