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粤东古邑之称的潮阳文化遗存丰富。境内的大南山、小北山、海门山林木俊秀。垒垒青石之中,有历史久远的多彩的岩洞文化遗迹。
    已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是城郊西山的海潮岩洞,俗称“狮喉”。该洞深宽各约4米,方志载:“唐大历初年,名僧惠照常栖止于此。”惠照,本邑人氏,属曹溪派系,唐大历初年自曹溪徊,深契南宗之旨,精持戒律,博通词翰,中原神宗九祖大颠和尚、药山惟俨和尚曾于此拜惠照为师。唐武宗时宰相、新乐府诗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李绅曾为惠照石室撰铭云:“曹溪实归,般若观妙;体是宗极,湛乎返照。”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我国,两晋广为普及。禅宗自达摩初祖,五传至弘忍门下,分出惠能(六祖)与神秀南北两宗。惠能的南宗下又分临济、曹溪、沩仰、云门、法眼五宗,即所称“一花开五叶”。惠照得曹溪真传,发扬以参禅为主的禅宗精神,追求见性成佛境界,于是便来岩洞潜修并卓有成就,他成为潮汕最早传播佛教且广有影响的僧人。
    稍后的便是白牛岩、乌岩、宝峰岩,相传是唐代中原禅宗九祖大颠和尚面壁修禅之岩洞。这三个岩洞俱位于峻岭茂林之间。白牛岩于城东东山高处,山势陡峻之半腰,洞深2米,长5米许,是唐贞元年间大颠率徒玄应、智高等数十门人所拓建。现洞壁有石佛雕像,尚有浮雕花瓶一个,两者俱线条古朴流畅,系大颠礼佛诵经之处。石佛堂之上尚有白牛洞,洞顶有若隐若现的白牛雕像,相传白牛洞名称由此而来,洞是大颠面壁修禅处所。乌岩于小北山北背的山腰,有深涧相隔,现有唐代石桥,俗称无水桥,相传为大颠率徒架设。乌岩洞比白牛岩洞稍小,上攀百余米又有岩洞,也为大颠面壁修禅处。洞内有唐代石雕像,高米余,宽1米,洞壁有佛手印一个,相传大颠以之测地气,因觉此地地气较轻而转至灵山建寺。宝峰岩位于双髻山处,深宽各约3米,明隆庆《潮阳县志》记此处是大颠旧游。海潮岩、白牛岩、乌岩、宝峰岩俱是大颠和尚当年修禅留下的旧迹。
    大颠俗姓陈,籍颖川,惠照门徒。曾游南岳,参拜于石岩结庵的石头希迁和尚,得大无畏法。贞元初年到龙川瀑布岩参禅,时有暴客突然用刀刺其背,大颠不为之动容。大颠回潮阳在白牛岩创寺,“蛇豕皆遁”。之后大颠于唐贞元七年在龙川湾创立灵山寺,听其传法者达千余人,著有《般若波罗蜜金刚经释义》、《金刚经释义》。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刺潮与大颠儒释相交,韩愈称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胸无滞碍,临别解衣留赠大颠。后大颠成为中原禅宗九祖,其门人遍布潮汕,是佛门一位有成就的高僧。溯源至海潮岩栖止之乃师惠照和尚可以看出,潮阳岩洞佛教文化在佛教史之上有着灿烂的一页。在潮汕诸县文物志中还记着大颠曾游惠来县的庄严禅寺,普宁的马嘶岩、洪山岩等处。
    受唐僧人影响,宋代政和六年有僧在潮阳关埠石井岩面壁,元代民女林九姨在大南山北麓之翠峰岩修禅并化身于彼处。后至明、清尚有僧人在石岩、西胪古雪岩及虎山岩、雷岭的石花岩、城郊的大北岩、小北岩、石泉岩、河浦的宝峰岩等地面壁修禅。
    潮阳诸岩洞逐步扩大建筑,成为佛教胜迹以至景观。大体上是曲径逶迤修上岩洞,以岩洞为主体逐步扩建,或依山建筑,或以主体延伸,或为岩洞拱托,或两进、三进,或单成庭院,或筑建小桥楼台亭榭,或有千年古木、暮鼓晨钟,香烟袅袅,清幽之岩胜显示法地庄严。游客至此,可研读列朝摩崖石刻、碑记、题匾、楹联、雕塑,可闻佛教传播故事,探讨潮阳佛教历史,韵味无穷。

你是本文的第69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1、2
作 者: 陈创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