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古邑 遗风今存 最新 图1张

    潮阳置县于东晋隆安元年(397),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潮阳境内现有古县邑一座,古县邑遗址二处,所城遗址一处,这些古县城所城,都是临水而建,四处古城邑,印证了潮阳发展的兴衰历史。
    潮阳首座县邑设在铜盂临昆山坡。铜盂靠练江中游北岸,晋代以前是练江平原乡村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水运方便,因古代没有公路、铁路设施,运输多靠水路,因铜盂临昆山坡滨临练江不足一里,地势较高,可免洪涝旱患,当是首选邑地。1983年,文物部门在临昆山旁孤山丘上发掘古墓葬,其中有晋代拱形砖砌墓室,长3.65米,砖块均呈长方形,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整个古墓形似窑洞距今已1600多年,仍保存安好,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有石碎、石斧、晋代陶壶、雷纹陶片、交叉直线陶片,以及室内的古代文物多件。从晋代古墓的古文物,我们可以窥见晋代这里已是经济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而建墓的砖块和陪葬器皿,据专家考证,多从闽南、江西等地运来。这和临昆山临练江不无关系。《潮阳地名志》记载:“福建莆田县人,工部尚书洪大丁谪潮州军事。唐建中元年(780),洪大丁致仕,定居铜盂歧北村,先后开凿壬屿溪,建桥筑路,并修筑潮阳后溪古渡,置红头船数十艘,开辟水上运输。”洪大丁为潮阳水上运输始祖,而铜盂临昆山坡置县邑之后,也有这一段相同繁荣时期,后又移邑于棉城,但古城邑仍令许多名人及后代移居于此,南宋建熙年间(1237)广西按察郭浩次子郭球移居铜盂村,后代名人辈出,数百年来,先后出了100多名学者。现代世界心理学家郭任远,红学家、华师大副校长郭予适,军事家郭伟中将等都是铜盂人。
    潮阳现代县邑棉城(2003年后为潮阳区政府驻地),滨临练江下游出海口的龟头海湾,唐代元和以前称新兴乡,是一滨海小渔村。《潮阳县志》记载:“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乘舟从后溪登岸,访灵山寺高僧大颠,韩愈见此地形胜,对县令史虚己曰,县邑建于此处,更胜临昆。因境内多植木棉,花开时节,满城艳红,称棉阳,后称棉城。”这里按韩愈所说的形胜,笔者以为,一是棉城滨海倚山,风光秀丽;二是水上运输方便,从后溪渡口和龙井渡口,古代水运可达潮州、嘉应、揭阳等城邑,现代可达汕头、广州和世界各地。《潮阳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邑人多从后溪乘舟,到南洋一带揾食。”可见,棉城不但是县的政治中心,还是水运中心和经济中心。清光绪十四年(1888),邑人萧钦设立义渡,疏通城河,方便潮阳、普宁、惠来三县与汕头间的客货运输。建国后,棉城为潮阳水运中心,设立水上运输社,水运可沿练江、榕江至县内乡镇及汕头、揭阳、潮州等地。改革开放以后,靠近棉城的海门港成了国家一级口岸,水上运输促进了潮阳经济的发展。棉城置县前为一小渔村,文化落后,经济闭塞,置邑后,成了岭南商贸重镇、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涌现了许多名人和趣闻。宋代有岭南名人郑南升,御史陈大器,明代有江西巡抚、学者萧靖蒙,浙江提学、诗人林大春,清代有学者、台湾北路同知赵奇芳,现代有军事家肖洪达(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画家陈大羽,经济学家萧灼基……历代精英人物,为古邑增辉添彩。可见,一千多年前韩愈选择滨海的棉城建邑有其独见的眼光和思路。
    潮阳另一处古县治遗址在贵屿镇。据《普宁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拆潮阳之洋乌、戎水、黄坑三郡新置普宁县,县治遂基植于贵屿。”贵屿地处练江中游,自宋代以后是练江的运输枢纽和练江平原的货物集散地,此应是当年普宁置邑的主要原因。如今,古县邑风貌犹存,这里的南安,北林两村境内,尚有一段旧城墙,四周有护城水道(即护城河),古城城楼虽经几百个春风秋雨,但完好无损,镇内至今尚保留着文祠、关帝宫、双忠公行署、大魁楼、先达祠、湄洲古寨门、东庵、西寺、南观、北院八角楼等一批当年古县邑的古建筑,被誉为“露天的古建博览馆。”而值得一提的是贵屿传统的民间书画露天展览“街路棚”。相传从明嘉靖延续至今,三里长街,商铺上面挂满古今名人书画,参观者来自省内外各地,人流如潮,十分壮观,前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后,贵屿划归潮阳县,但普宁古邑风韵仍让人涌起怀古情思。
    贵屿因滨临练江,为潮州古代较发达地区之一。1956年,在贵屿南阳山出土了一批石刀、石斧、石砖和陶瓷碎片,据中山大学教授、考古专家商承祚等专家鉴定,认为是四千多年前的文物,商承祚等专家也推断:贵屿在汉代以后经济以逐渐发展,而练江是发展经济的大动脉。如商承祚的推论成立,则印证明代普宁县治设于贵屿的主因是基于其地处练江中游,练江穿城而过的考虑。
    海门是潮阳古代唯一的一座所城。《潮阳地名志》记载:“海门在邑东部,南临南海,地处练江出海口,三面环水,北与棉城、河浦毗邻。海门昔称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8),迁守御千户所于此,始建城,称海门城。”海门建所城,也因滨海临水,然而,与其它城邑不同的是,海门建所城不是基于发展经济,而是防御海上贼寇。海门自古以来是潮阳古战场和战略要地。《潮阳县志》记载:“公元1278年10月,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抗元,曾屯兵海口村。”明至清代,粤东沿海海盗猖獗,多次劫掠沿海人民,明隆庆三年(1569)以曾一本为首的海盗武装数千人,侵扰海门,与当地兵民发生激战,是年6月26日,潮州总兵郭成、参将王昭率官兵前来助战,“俘曾一本及其妻,海贼被斩700余人,死于水火者数以千计。”是役轰动潮州各地,海门名声大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海门,烧杀抢掠,禁止渔民出海捕鱼,渔民被杀害和饿死者逾万人,如今海门莲花峰下的“万人冢”,是日寇侵略的罪证,已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门建所城是历史的一个侧影,建国后,海门仍以耕三渔七为经济发展目标,成了广东三大渔港之一,海门水上运输港也成了国家一级口岸。
    潮阳城邑因不同原因,都临水而建。鉴于古代水运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而主要的商埠、墟集也靠水而建,临水而建的就有关埠、西胪、和平、峡山、谷饶、陈店等主要墟集。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地方仍是建筑业、运输业和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地方。

你是本文的第167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3、29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