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忠祠”位于棉城东山,“双忠行祠”位于棉城今中华路与东山中路交口处,二祠均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故名“双忠”。 唐朝“安史之乱”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名将张巡和任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许远,奉命死守睢阳,至德二年(757年)因粮尽援绝,双双殉难。睢阳人感戴张、许二公的忠君爱国精神,建“双忠庙”以纪念。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时任潮州郡军校的钟英(潮阳人)护送方物进京,途经睢阳,进谒“双忠庙”,传说他夜晚梦见神明告诉他,有神像十二、铜辊一藏于殿后匮中,“赐尔奉归潮阳之东山”,梦醒前往查看,果然验证。钟英进京办事毕,回程路经睢阳,即往取神像和铜辊,归潮后即在东山建祠致祭,名曰:“灵威庙”。因为是祭祀张、许二公,后人又叫“双忠庙”。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至潮阳,屯兵于东山,进谒双忠庙,有感于张许二公的爱国忠贞,诗思奔涌,遂“以剑锋划石壁,”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词(后人又把全词镌刻立碑),于是“双忠庙”愈益为后人景仰。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倭寇侵犯潮阳,占据东山,乡民奉东山双忠祠之神像,在今棉城城区内(即今中华路与东山中路交口处),另建“双忠祠”。为有别于东山之祠,名曰“双忠行祠”。后寇平,神像复归东山,“双忠行祠”废。至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乡绅姚孙炳又于行祠旧址重新建祠,并从东山迎神之分灵供奉于行祠,匾额沿用旧名书“双忠行祠”。所以棉城就有“双忠祠”和“双忠行祠”两个祭祀张、许这二公的纪念庙宇。 1958年潮阳高级中学扩建校舍,东山双忠祠被拆毁,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达、林亚娟因深对二公的景仰,遂捐资于原址上侧重建“双忠祠”。现在的东山双忠祠画栋雕梁、红墙黄瓦,更显出纪念祠宇的瑰丽壮观。城内的“双忠行祠”则以其独有的潮汕清代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而备受瞩目。如今这两处祠宇每天都接待众多的瞻仰者和各地游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