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程洋岗:古榕如檐 巷陌不语(图) 最新 图1张
    

   穿行在程洋岗许多纵横无序的狭窄巷子,喜欢古典建筑的人,不会错过阳光下幽静的檐角。这里
的故事像把老胡琴,一下一下从过客心头拉过。
  四月天,熏风里,从汕头澄海市区出发,经324国道,约15公里,便到达莲下镇的程洋岗,一个处处可闻侬软化骨的潮剧、沁甜醉人的功夫茶香,户户可见精致砖雕瓷刻的千年村落。
  千年程洋岗村,俗称“大娘巾”,系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村口竖着“凤岭古岗”的牌坊。“粤东襟喉,潮州门户”,饶宗颐的笔再现了当年码头的繁华

  古寺·油灯
  恍惚地走在这古意盎然的潮汕村庄,往里进发,左侧是连绵的鱼塘,行走在乡间路上,犹如翻开程洋岗的回忆录,衰败和繁华记载在斑驳的墙上,历史并未湮灭。
  曾经,中原的遗族穿过江海烟涛,越经莽莽林山,到达虎丘山环抱的程洋岗,于是停止漂泊,筑起祖宗的祠堂,与榕树为伴安家立业。
  村口路,逛到头,三五人方能合抱的大榕树矗立眼前,树旁,一座晏侯庙飘散着浓重的香火味,供奉着晏子(类似于海神),一个老伯神情肃穆地在香炉前擦拭油灯。
  这里是韩江流入大海的地方,时光流淌了1000年,沉淀了各时代信仰,村中供奉祭拜对象也种类繁杂,供有南岳王、药仙孙思邈等,行走中不时遇见各式小庙宇。村庄另一头,存有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丹砂古寺,建于明成化年间。
  
  古巷·府第
  沿着进村的路往右转,在程洋岗的小巷中每走一步,就有一个动辄百年的遗迹。
  我溜达在掩藏于各户间的狭长古巷,从“纺车巷”到“和美巷”、从“仁川巷”到“义兴巷”,发现了诸多府第书斋。当地人喜欢把家源和出处标在门楣之上,中过进士的会注“大夫第”。如果得到允许,每家每户都有“景致”可流连。乡人邀你“喝茶”,功夫茶汤色亮美,真切的茶香钻入鼻子,一杯茶入口,足以消减文化的隔阂和陌生。屋里各式上百年的砖雕木雕瓷雕,不以招摇惊艳,却以和美动人。站在通透的天井里,探古寻幽,倚靠着刻有各类古代传奇的精美瓷雕,可进行一番浪漫的遐想。几片阳光漏下来,反射出一丝惬意。
 

  古榕·书屋
  抵达村中央,豁然开朗,池塘里躺着一堆幽暗的绿萍,鹅们自顾在水中红掌拨绿波,四周老屋围塘而建。随处可见百年古榕,据说整个村子有100多棵。榕树根随风摇荡,让人只想到沁凉的树下躺躺,去会那周公。乡人称榕树为“神树”顶礼膜拜,榕树荫庇着乡人,一些老藤缠绕着民居的墙壁,完全融为一体。湖畔的仙巷,还可以看到一个被古榕支干盘根错节而形成的门楼,人称“仙巷古榕”。
  池塘一侧的杏园书屋和祠堂是一定要看的,程洋岗直接以斋、轩、庐、园、埔、山房为名的书斋庭院占村里住宅的40%以上,杏园书屋最具代表性,其中杏园书屋已改成老人组,内堂一幅“题襟馆”木刻为刘墉所赠,斜对门的蔡氏岳祖祠兼有祭祖和村委会办公之用,院子中明亮又宽敞。村子重诗礼,这里后代从文、从医的人才辈出。
  夕阳照晚,炊烟升起,百鸟归林,村民闲坐,苍老的苔藓爬在墙角,石柱雕刻下岁月的裂痕。蔡氏祠堂前,归学的儿童在台阶上温习功课,完了便在祠堂前阔大的阳埕上和石鼓木槛间嬉戏。
  
  古寨·崖刻
  沿着池塘右边小路,我前往公元997年就已有的宋街和元朝古寨。尽管岁月长远,今日宋街仍热闹非凡,6000多村民的日常交易在这里进行。因为道路逼仄阴暗,穿行其间必须放缓脚步侧身而过。寨子并不远,由宋末抗元英雄陈吊王所建,如今已是一片废墟,依稀残存点将台、审厅的影子。有时间的人,还可到村旁的虎丘山上看那各朝代的山崖石刻。
  一天1000年的神游已落幕,我吃着农家饭,品尝着韩江的美味河鲜,听着村民讲述着古俗,比如15岁的成人礼,自古流传,而春节元宵时节的“赛社”则是唐宋人“萧鼓追随春社近”的遗风。风俗也是一种乡土狂欢,乡民对传统的虔诚让人感动,和各种仪式失之交臂的我不免有点懊恼。
  环山之中,传统维系;面朝大海,心胸开阔,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相融相合。
  行走在无数古人履踏的澄海乡野间,走在唐风宋月里,心里忽然变得澄澈而透明。

  景区小传
  程洋岗 位于澄海莲下镇,是昔年潮汕出海商贸口岸。从市区可坐8路、旅游专线103路到达程洋岗。这个6000多人口的小村共拥有大小古榕近30株,古寺10多座,古牌坊、古街、古井、古寨、古驿道等文物古迹20多处。下车后不进村里可从虎丘山两峰间的小径上山顶,可见多处古石刻。山上还有一棵神奇的古榕树,叫“鸡翁古榕”,此树呈鸡状,在以往既作为当地航海的航标,又是游子的思乡树。

  一语荐美
  自由艺术家林凯龙:潮汕崇文重教的传统,在以重视文化著称的澄海表现得淋漓尽致。众多的书斋凸显出程洋岗深厚的文化积淀。
  澄海旅游局副局长林泽涛:这里的村庄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建筑精致优美,但政府没钱去保护程洋岗村,这让我很心痛。
  驴友“警官警官”:在我眼中,程洋岗是极美丽的地方,我还要来潮汕的,谁叫我自此种下了潮汕情节?

你是本文的第2104位读者
来 源: 《南方都市报》2005-06-06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