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成批局保存最为完整 澄海区隆都镇前沟村仙地头,创村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集澄海侨批局建筑之最的福成批局,就在仙地头老厝区一巷。 福成批局是目前澄海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为精美的侨批局,1931年由许若明、许若德兄弟建成。许氏兄弟在泰国与汕头埠经营批局,福成批局是设在隆都的投递站点,由末代榜眼、清末民初书法家朱汝珍题名“明德家塾”。 明德家塾占地六亩,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遵照潮汕建宅传统,大厝向南。主体建筑是典型的“驷马拖车”,在“三座落”的基础上,左右各有两条厝巷和厝包拱卫,前有阳埕,后带厝包和后天井。建筑正面中心为巴洛克圆拱凹斗门楼,装饰南洋水洗石、嵌瓷双凤朝牡丹;左右各有两个火巷门楼,上层阳台凭栏远眺。 明德家塾以十年时间营建主体,此后又用了三四年的时间雕饰门窗。超过八十间厅房的四百多扇门与窗,运用嵌瓷、泥塑、木雕、彩绘等传统潮汕工艺美术,亦有当时澄邑流行的意大利瓷砖拼接、樟林蓝结合百叶窗。题材上海纳百川,宣扬伦理道德的家训格言,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人物、吉祥图案,时代写实之火轮汽车洋楼教堂,更有本土专属物产狮头鹅,政治旗帜国父孙中山。粗略统计,明德家塾的窗户组合类型约有十五种,一一扫描,犹如漫游一座“门窗博物馆”。 隆都侨批局见证潮汕侨批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明德家塾火巷中的窗户彻夜明亮,批局正在分拣汕头福成庄转来的侨批,这道程序由许家人亲力亲为,下午抵达的侨批,隔天凌晨就要派送,争分夺秒,天色刚亮,住在前座的批伙们(送批人员,也称批脚)已经整装待发。 潮汕侨批,被饶宗颐喻为“侨史敦煌”,是侨乡文化的重要实物标志。侨批最早由“水客”传送,包括水手、海员或经商人士,他们在回国之际顺便为华人移民携带款项和口信,收取“水脚费”。随着出洋人口增多,侨汇日益增加,兼职的零散水客逐渐发展为系统化、规模化的行业经营,侨批局应运而生。创办于1835年的新加坡致成批局和澄海东湖致诚批馆,是海内外最早创办的潮帮侨批局。 上世纪30年代,潮汕侨批业发展达到巅峰,汕头每年平均侨汇高达0.8亿元,是中国收受侨汇最多的侨乡。重点侨乡隆都镇,侨眷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0%,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人数是全镇人口的1.5倍,自1906-1956年,设在隆都地区的侨批局共有11家;1893-1979年,隆都人在泰国、香港开设的批局也有11家。《潮州志·实业志》记载,1946年,潮汕地区侨批局恢复和发展至131家,其中汕头市由抗战期间的30多家增至73家。 ■链接 隆都“华侨树”——莲雾 许若明(1872-1954),澄海隆都人。其父早逝,遗下寡母弟妹,生活困苦。1890年,刚刚成年的许若明只身赴泰国谋生,三十年筚路蓝缕,许若明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在泰国创立许明盛纱布行、明裕兴火砻,又因业务需要,在泰国、汕头分别开设许明发银信局、许福成庄,经营侨批业务。 上世纪20年代,许若明携款回乡兴建大宅,许若明长子自任设计师,建材由泰国运回。许氏兄弟没有分家。许柏浩老人是许若明之弟许若德的长孙,他回忆到,祖上以火船运回龙银造房,日用百物,如大米、火炭、被子、厨具,也由泰国舶回。福成批局设于家塾中,并与汕头协成兴、钟荣顺、义发、万丰发批局联号,投递本号及联号批局的批信。 明德家塾的书斋聘有先生两名,为许氏子孙授课。书斋所在的后园,种植着从泰国移植而来的莲雾、人心果(红毛梨)等果树,树根缠绕彩绸,谓之“新衣”。 因为一个家族的独特传统,莲雾在隆都被称为“华侨树”。“树衣”圈圈层层,浑如年轮,记忆归期几趟,牵掼血脉相连,系满一树“批”,天涯共此时。
|
你是本文的第83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7、25 作 者: 陈斯楷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