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普惠交界处有一个极具规模的农贸集市——军埠圩。旧时的普宁军埠圩,旧衣布匹、蔬菜果瓜、猪牛猫狗、鸡鸭鱼虾、麻綕麻布、水车犁耙……林林总总,应有尽有;百货店顾客盈门,“汇食街”熙熙攘攘,甚至“媒人街”也生意红火。每逢农历三六九,军埠人山人海,喧闹之声在两公里之外隐约可闻。 军埠西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是四乡六里上圩(赶集)人的必经之路之一。在距离军埠大约两公里处的大道北侧,有一座年代久远的风雨亭叫做“纳熏亭”。这座风雨亭主要由花岗岩石料建造,亭内中架设有石板凳数张,简朴、坚固、实用。 “纳熏亭”之“熏”即熏风,谓南风或东南风。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有:“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纳熏亭”之“纳”有消受之意。“纳熏”就是享受南风或东南风。炎阳曝晒或是骤雨来袭之时,在广袤的田野上,在繁忙的大道旁,这座风雨亭弥足珍贵。人们在劳作间隙或赶集途中,能到风雨亭中歇息避雨乘凉,定然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据考,纳熏亭始建于清末,后毁于战乱。解放后,附近村民集资重建,亭名依旧,“纳熏亭”牌匾安装在朝南的亭子正面上。原来的对联已无从寻觅,只好请横溪村一位老秀才重新撰写,雕刻在两根柱子上,联曰: 纳得凉风堪驻足; 熏来细雨可藏身。 该联以鹤顶格嵌入“纳熏”两字,又点明风雨亭的功用,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从未听到人们对它的赞赏声。从小学到中学,数位语文老师都曾提起它,至于如何评说,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总的印象是“不尽如人意”。 我琢磨过,该联之所以给人印象欠佳,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纳熏亭”的“熏”即熏风为名词,入联的“熏”变成动词,难以被人们接受。其二,熏,火烟上出也(《说文》);用烟雾或气味接触物品亦谓之“熏”。在带“熏”的词语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熏陶”、“熏蒸”,前者指受到好的影响,后者指气味升腾或散发。然而,“熏来细雨”的“熏”似乎与上述义项均无瓜葛,“细雨”绝非“熏”得来的,这是常识。即使“熏”得来“细雨”,又用什么去“熏”呢?其三,虽然上下联分别写风、雨,写驻足、藏身,却总有一点“合掌”的味道,至少缺乏新意和深意——谁都晓得风雨亭就是用于遮风挡雨的。 故此,笔者曾试撰一联呈交老师指正,老师认为此联及格: 纳善如转圜,邂逅亭中识知己; 熏风似洗礼,徘徊道上修慧心。 无名氏在纳熏亭墙上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留下了一首“怨情诗”,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遐想的空间。诗曰: 夜色朦胧月不升, 匆匆借故此间行。 伊人失约何方去? 寂寞纳熏留怨情。 作者“匆匆借故此间行”,久等“伊人”而不见,“良辰可惜虚抛掷”,留下诗句留下怨。“怨情诗”诗意浓郁,幽怨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作者娴熟地运用“三拗五救”手法,使末句不犯孤平,不是一般打油诗所能比拟的。 往来路人无不对写诗的人深表同情,有触景伤情者甚至为之洒下一把辛酸泪,大家都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曾经失约的青年男女。 年前回乡路过此地,特意下车寻觅纳熏亭。一长者告诉我,由于乡间公路拓宽的需要,亭子早已荡然无存。这使我顿生惆怅和惋惜之情。俱往矣!亭子、对联、诗句以及与纳熏亭相关的故事,都只“存储”在附近乡村的老年和中年人的记忆中。
|
你是本文的第77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8、14 作 者: 马镇荣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