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的痩,潮汕话不叫“瘦”,而叫“<~公式~>”(音sang2,丧2),如“<~公式~>猴<~公式~>猴”(像猴子一样瘦),成语有“<~公式~>骨落肉(瘦骨棱棱)”,俗语有“<~公式~>狗泻厝人(瘦狗丢主人的脸)”、“<~公式~>猪激硬屎(打肿脸充胖子)”等。但成语有“黄痠瘦<~公式~>(形体消瘦,面色蜡黄)”,却是“痩”、“<~公式~>”并用。“瘦”字大家都认识,不用说了。“<~公式~>”字普通话不用,是个古语词。《释名·释天》:“<~公式~>,痩也,如病者<~公式~>瘦也。”《广韵》上声梗韵:“<~公式~>,瘦<~公式~>。”《集韵》上声梗韵:“<~公式~>,瘦谓之<~公式~>。”由此可见,“痩”、“<~公式~>”是同义词,可以用来互相解释,甚至连用作双音节词。史书也有用例,如《新唐书·李百药传》:“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公式~>者累年。”又《广韵》梗韵字(赅平去),潮音有读

韵母的,如“炯冏旷簧衡黉”等。故“所景切”潮音可读

(丧2)。

    “<~公式~>”的反义词是“肥”,“肥弟”、“肥婆”等等称谓常用。俗语有“肥到碌肉”,谚语有“胀猪肥,胀狗<~公式~>,胀人如纸囝(音gang2,港)”。但也有不叫“肥”的,如形容小孩胖墩墩叫“腯腯”,或者“肥腯肥腯”。如“个孥囝腯腯,趣味死”(这孩子胖墩墩的,真可爱)。腯,潮音

(途8),肥腯,原指动物肥硕多肉,《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又“博硕肥腯。”晋·杜预注:“腯,亦肥也。”《礼记·曲礼下》:“豚曰腯。”唐·孔颖达疏:“腯,即充满貌也。”《诗·周颂·我时》:“我时我享,维羊维牛。”汉·郑玄笺:“我奉养我享祭之牛羊,皆充盛肥腯。”《太平广记》卷四二九引《广异记》:“(张)鱼舟走出,见一野豚腯甚,几三百斤。”《文选·吴都赋》:“鸟兽腯肤。”李善注引刘建曰:“腯,肥也。”元杂剧《渭塘奇遇》二:“(酒保白)更有那五味俱全炉烧得肥鹅,八宝镶就蒸熟的腯鸡。”由此可见,“腯”原来是指动物膘肥体壮,指人的肥胖多肉之义项应是后起的引申义。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不过苦诸缙绅公子,体腯骨弱者耳。”潮汕话今亦用以指人,与此例义项相同。

    肚子饿,潮汕话叫“枵”,潮音

(妖)。俗语云:“枵人目孔阔(肚子饿的人以为什么都吃得下)”、“枵晕饱疺”(肚子饿了头晕,肚子饱了发困)。枵,原指空虚,《说文·木部》:“枵……《春秋传》四:岁在玄枵。枵,虚也。”段玉裁注:“木大貌……木大则多空穴。”引申指腹中空无食物。《新唐书·殷开山传》:“公等勿与争,粮尽众枵,乃可图。”宋·陆游《幽居遣怀》诗:“大患元因有此身,正须枵腹对空囷。”《明史·福王常洵传》:“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沂水桑麻话》:“一人入集,必不能枵腹终朝。”“枵腹”,即空肚子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枵肠”,今作“饥肠”也。又“枵”字《广韵》平声宵韵:“枵,玄枵虚危。”许娇切。晓匣声母字潮汕话有读零声母者,故“枵”潮音为

(妖),与《广韵》合。

    “枵”的反义词是“饱”,如上文的“枵晕饱疺”。酒足饭饱,不想再吃,潮汕话则叫“饱饫”,这也是古语词。《左传·襄公廿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奖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晋·杜预注:“饫,厌也。酒食赐下,无不厌足,所谓加膳也。”《后汉书·刘盆子传》:“十余万人皆得饱饫。”宋·王禹偁诗:“饫饱致肥腯,优游恣蕃育。”《玉篇·食部》:“饫,依据切,食多也。”《广韵》去声御韵:“饫,饱也,厌也。”依据切,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

你是本文的第72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7、31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