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潮州民俗中,有位“身着龙袍,肚扎红兜,不足几寸高”的神祇,这神祇没有固定的庙宇,经常被庙祝用箩子挑在肩上,走家串户,供人顶礼膜拜,人们称为“太子爷”。
“太子爷”特别逗孩子的喜爱。因为它那玩具似的形象,十分适合孩子们玩耍。尤其有趣的是,它还拥有一座制作精美、小巧玲珑的木式宫阙,这便是它的神坛,它的“家”。 每天,庙祝出门前,就把它的“家”安在一只用竹篾织成的箩子上面,另一只箩子却放着一盘糖果。这样,每当庙祝挑着它走路的时候,一群光屁股的孩子就紧紧跟在后面,边走边高声大喊:“太子爷巡家门来啦! 别瞧这神祇“小”,它的“威力”可不“小”。它是谁?原来,它就是南宋祥兴二年(1279),那位被丞相陆秀夫背负着投进南海的末代儿皇帝——宋帝昺。那么,又是谁把宋帝昺神化为“太子爷”呢?说起来,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潮州民众抗元史。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9),潮州抗元领袖蔡猛,为了配合朱元璋、陈友 谅的农民起义,以“幼帝显灵降旨为由”,于潮州府治率先创建“大宋幼帝行宫神庙”,借此“招聚四方义士”,号召百姓抗元。一时,潮属各县无不“效法随从”。于是,一个披着敬立“太子爷” 外衣,实 则“习相扑或弄枪棒”的浪潮,便于潮府各地纷纷兴起。 到了成宗贞元年(1295),铁穆耳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宝座,诏毁天下“大宋幼帝行宫神庙”,加紧镇压抗元势力。当时,潮州的家家户户,已被驻扎的元兵严加管制,规定:“凡习武者律例斩首”。甚至,下令“三户共用一把菜刀”,“夜间统由元兵收缴”。蔡猛等一班抗元领袖,立即采取巧妙的对策。他们和其时暗中潜入潮州的陈友谅军师“虱母仙”秘密策划,遂将“大宋幼帝行宫神庙”,变作无数玩具型“太子爷”神祇,就这样,化整为零,变一为万,由庙祝肩挑,“流亡”式地进入千家万户,作为继续鼓动百姓抗元的精神支柱。成宗贞元三年(1297)陈友谅挥师从江西进入兴梅,彻底摧翻元朝在南方的统治时机成熟了,蔡猛便打出了“太子爷巡家门”这一绝招,秘密约定于是年八月中秋之夜,趁欢庆中秋拜月之机,以“食饼”为号,揭竿起义。由于人心一致,部署周密,终于迅雷不及掩耳地给元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一举将“管制民户”的元兵个个斩尽杀绝,取得重大的胜利!自此,潮 人的中秋节便增了不少佳话,而供奉“太子爷”的风俗,也得以流传。民俗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也在不断的嬗变和扬弃。今天,所谓“太子爷巡家门”的风俗,已在潮汕大地绝迹,仅留下象“太子爷楼”、“太子爷宫埕”、“太子爷巷”等一些地名遗迹,可作历史的见证。但是,潮汕人庆中秋赏月时,桌子的两端要竖起两根精心挑选的大甘蔗,桌子上也要放着一个大竽头,以象征当年抗元揭竿起义的武器——“竹竿”,和胜利品——“首级”。以及象征当年一把火烧毁元朝反动统治的“烧塔”民俗,一直流传至今,也已被今人视为一项丰富节日内容,增添节日欢乐的特色。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