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潮汕侨乡 最新 图1张

    旅居上海的新加坡作家蓉子姐,要带我们参访她的潮汕故乡,计划了好些日子,终于在枫叶转红的秋色中成行。徘徊于千年龙湖古村,参观侨捐中学,在艳阳下乘渡轮徜徉于金沙白浪的南澳岛,看岭南第一侨宅陈慈簧故居,再往汕头侨批博物馆和开埠陈列馆,探索潮汕人“落番下南洋”又回馈故里的种种情怀。这趟充满文化底蕴的知性感性之旅非常有意义。
    世外桃源南澳岛
    游览车直接开上了渡轮,上岸后,车子沿着傍山面海的公路走,有沙岸有岩岸,坡度平缓,沙质细滑,海水清净无污染,颜色始终呈碧蓝色,海湾上围绕深百米的防风林带,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阳光透过云彩把海滩照亮,浪打岸边荡起一片粼粼的金银光,在都市尘埃背后,南澳岛简直是个世外桃源。蓉子姐指给我们看,她在岛上买了几亩青山环抱比水相依的地,将来想盖一栋作家之家,犹如欧洲的文艺沙龙,提供作家们可以在此安心创作之所。
    走访叠石岩及黄花山,欣赏风力发电风车群,这是亚洲第一大海岛风电场。然后去看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的总兵府,府前大榕树下立有郑成功像,树下有块兵检石,用于测试兵勇的体力,大家抢着抬抬看,能撼动它的人不多。走过松林到海滨,为了寻找充满传奇色彩的古井。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当时官兵护着帝王,为饮用水之需挖井,井虽离波浪滔滔的大海仅10多米,但清泉不绝,千年来水质清纯甘甜,久藏而不变质,被称为神奇宋井。
    坐在海边,吹着海风,我们望海喝茶,吃着刚捕捞上来的海鲜,鱿鱼皮甜肉甘,鲍鱼虽个头不大,但吃起来特别鲜甜,鱼粒炒饭鱼肉弹牙饭粒松软,铁板焗生蚝鲜嫩可口,还有许多说不出名来的贝类鱼类,令舌尖上的味蕾惊艳。
    岭南第一豪华侨宅
    来到汕头市澄海前美村,迎接我们的是这儿特有的狮头鹅舞。侨乡民众心系故里,落叶归根想回家盖洋房,但还未见过像陈慈黉故居及其家族兴建的如此大规模民居建筑群体。蓉子姐指着近门处的二楼,说她曾在此住了一年,参与这豪宅恢复原貌及修缮,和对外开放观光旅游的规划。
    “天上取样人间造,窗如画卷门似诗”。陈家是旅泰著名华侨实业家、金融家,富甲一方。大屋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历时半个世纪,占地面积两万五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米,包括善居堂、郎中第、寿康里、三庐四大宅第院落,共有厅室五百零六间,该宅以典型的四进驷马拖车为主体,中西合璧,厢房仿北京东西宫建筑,四周为双层洋楼。每座院落内部大院套小院,大居配小屋,既有点缀亭台楼阁、西式阳台,又有更楼哨台,通廊天桥。屋内雕梁画栋,名师名匠塑造的精美金木石雕比比皆是,附墙柱上采用了各式西方柱头,檐梁花饰点缀有英文字母,门窗门廊既有潮汕嵌瓷又有石膏塑装饰,所用建筑材料,有东南亚及欧洲各国风情图案的花纹墙砖和地板砖,而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活字帖。
    长久以来这建筑流传着一个趣闻,用开窗关窗来说明这宅第有多广阔豪华,当时陈家雇用一个专司开关门窗的佣人,每天清晨打开门窗,开完所有的门窗后已近午,又开始关窗,当所有的门窗都关上了,天也就暗了。我们走在其间,整栋房子就像一座迷宫,包括陈慈黉家史馆、红头船雕塑、潮汕戏曲馆、木偶馆、潮汕新娘房、潮汕工夫茶馆、老潮州小食馆、书画廊、微雕展馆、潮汕工艺礼品馆、古厨房系列等富有潮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景观。
    侨批博物馆见证历史
    “侨批”就是华侨的信,俗称“番批”或“银信”,这种“信”很特别,它是银、信合体。从清朝末年起历时一百六十年,沿海一带侨民到南洋发展,遵循传统伦理道德,保留了强烈家乡意识,不论身在何方,从事什么工作,一旦有点收入,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给家乡的双亲或妻儿,尽孝尽责,家乡的人也盼着侨批带回款物维生,所谓番邦钱银唐山福。
    从外形上看,侨批与普通的信件没有太大区别,行式上却有明显不同,信封右上角和左下角都盖着如意、吉星、竹报平安印章,这印章是一种记号,为防带信的人将信掉包,右上角都写有“××大元”。
    因着侨批的需要,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侨汇业务的行业,以带信带钱带物为职业的人,用现代的话来说,这行也可以说包含了代写书信、邮局、快递、银行、宅急便、西南汇款等的作业方式。
    当年一封薄薄的侨批,写着“批一封,银二元”,是远隔千里的游子把温暖和关爱传送给家乡亲人的方式。一行家书泪千行,馆里展示着发黄的信,封封都有感人的故事: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鼓励儿子发愤读书,侨眷盼儿早日回归……
    “一日离家一日深,万里迢迢难尽陈。外方虽然风景好,人人思乡一片心”。侨批不仅是汇款凭证,也是当时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侨批不仅记录了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还见证了他们爱乡爱国的义举,有人通过侨批将钱捎回国内建屋修桥造路,甚至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对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批来了,家乡老母妻儿望穿秋水等批信,写下一代代侨乡人的悲欢历史。

你是本文的第72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3、21
作 者: 吴玲瑶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