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栢岭古寺 最新 图1张
    栢岭,是国家4A级风景区——礐石风景区中部、靠近焰烽景区的一个风光旖旎的山谷,是汕头市一个著名的天然氧吧。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古寺庙“栢岭禅寺”却鲜有人知。
    据传,栢岭古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在当时,算是较大的寺庙,与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青云禅寺,分别位于达濠岛东、西翼,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寺庙。今天青云禅寺依然香火旺盛,规模宏大,而栢岭禅寺却不复存在,知者寥寥;近年编修的地方志书,也没有记述,令人感慨。
    历史终究会留下无法磨灭的刻痕,让我们可以寻觅,把文明的碎片重新拼集。
    顺着通向谷底小路,一道清亮的山泉与我们同行。当地的老农告诉我,这叫“庵前沟”,一共有五个泉眼,都在古寺面前汇聚,泉水清冽,用来泡茶绝佳。这个地名为什么叫“庵前沟”?潮汕人习惯于把寺庙叫做“庵”(如“巨峰庵”),地名是历史的印记,显然,这应该是禅寺存在证据之一。在山泉的引导下,曲径通幽,我们不觉来到传说中古寺的遗址,好一片风水胜景!三面翠峰环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太师椅,簇拥着前面一小块较平坦林地,林地乔灌茂密,不得其径而入,只能蹬足眺望。同行老农介绍说,这叫莲花地,当年古寺就建在这里。小时放牛,还能见到墙脚和石阶路,小伙伴经常在残垣断壁上歇息。后来景区修整,给平掉了。这位74岁的苏埃村老人名叫黄君权,他说:“听我父亲讲,栢岭古寺在古代很有名气,潮阳县城的好多官宦商人时常乘轿前来礼佛,香火很盛。大约是在清代末期,因出现行为不端的和尚,受到官府的查禁,禅寺长期无人打理,后来又因发山火烧掉了。”
    我们立足之处,泉水淙淙,正是刚刚说到的“庵前沟”汇聚之处,五道不同方向的涧泉,在这里汇合,沿着“莲花地”转了一个优美的弧,欢唱着向山下奔走,给幽静的丛林留下天籁之音。向导引我跨过“庵前沟”,笑道:“这边就有东西看了。”果然迎面看到,很多巨大的岩石耸叠堆砌,形成岩洞、石径、隘口、天桥,真是大自然的杰作。然而妙处还不在此,身置其中,明显感到这岩洞在久远的年代经人精心营构过,依岩石的形或势砌筑成精致的石室或石道,有些较大的石室还有石床、石桌、石椅之类,无不构思奇巧,出人意表。从建筑形制看,这片遗址的营构时间应在距今三、四百年以上。我们还意外发现不少珍贵的石刻,经岁月的冲刷,虽已模糊,但还“拂拭残碑,依稀堪读”;往南有一大石洞,凿刻“世居龙溪”(龙溪是漳州龙海在明嘉靖以前的称谓),估计是开山宗长的禅修密室;还有“心境一如”、“菩提洞”、“象岩”、“狮岩”、“庄严佛境”等等,具体的年代已很难辨认了(有待专家考证),但笔意酣畅淋漓,依然端庄严整、丰采逼人。这批“摩崖石刻”,此前潮汕学界从未有记录过,应有着重要的文史价值。
    上面的种种发现,都毫无疑义地指向一个事实: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寺庙。那为什么就不见诸记载?由此我想起与此有关的一件事。
    五年前,广州美术学院李伟铭教授赴日本做学术研究,在东京一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一本《清国广东省汕头潮州港情况》,该书刊行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作者是汕头开埠时日本驻汕领事馆的书记员山吉盛义,于“公务之暇”对港口周边区域进行详细调查,该书就是一份调查的报告,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再次找来该书的复印本查阅,于“宗教信仰”一条,就记述了汕头港周边的几座寺院,与市区隔港相望的石山“栢岭禅寺”也有述及,但当时寺已不在,他是根据残存的遗迹进行考证和采访当地几位老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找到的重要史证。
    沧海桑田,一些物事故去,一些物事新生,本是天地间自然规律,也即佛陀所言“因果轮回,荣枯有时”,五百年前的一座古寺,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其实五百年间是在等待一种机缘。它终会重新现世,问题是会以一种什么特别的方式,超度人心。希望我有限的发现和追寻,有益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希望研究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投以更多关注的眼光。

你是本文的第85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8、10
作 者: 陈坤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