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花园”成人礼满载祝福1.jpg

“出花园”成人礼满载祝福2.jpg

非遗民俗“出花园”仪式体验活动知识讲座

“出花园”成人礼满载祝福3.jpg

集体“出花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别的传统成人礼,也是世界各地潮人情缘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二○一四年,“出花园”这一民间传统习俗入选汕头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一八年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汕头进一步传承保护“出花园”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今年,首创有海内外家庭参与的这项集体性的成人礼仪式,为这项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时代元素,让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潮汕独特成人礼

8月12日,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在市文化馆带来一场《了解成人礼俗 传承文明风尚》“出花园”仪式专题知识讲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聆听学习。陈少冰通过LED大屏幕向现场观众介绍什么是“出花园”?“出花园”的仪式以及民间程式流程等。他说,“出花园”是保存在潮汕部分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成人礼俗,一般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或七月初七“七巧节”前举办。

在潮人的传统观念中,小于15岁的孩子都生活在 “花园”里,受到公婆神(俗称“公婆母”)的庇护。当孩子满15虚岁时,父母就会为他们操办“出花园”仪式,感恩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走出繁花似锦的花园,可以自主地求学进取走向社会。

每个“出花园”的孩子都要洗花草水,以红花为主,加入其它共12种花草。陈少冰说,红花、仙草是固定的,其他植物名字吉祥即可,例如竹叶,象征长青;榕树叶寓意“成树”,象征着孩子像榕树一样坚忍不拔等,都饱含着长辈对孩子的无限祝福与期待。

陈少冰认为,“出花园”礼俗历史悠久,是小孩子从少年变成青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关键的人生礼俗,有着完整系统的仪式过程。作为潮汕地区一种传统文化,“出花园”在民间有很广泛的基础,但并不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成人礼,而是特有的,由我国传统成年礼中演变而来,蕴含着中华文明和潮汕文脉的基因密码。直到现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潮汕会馆都会在当地为孩童举办“出花园”仪式,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情谊、增强族群凝聚力的文化纽带。

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非遗“出花园”文化频繁进校园、进社区,举办相关主题的专家研讨会,在保护传承中不断融入崭新时代元素,受到各方关注。陈少冰表示,“出花园”成人礼民俗文化,让广大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感受作为时代新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集体“出花园”满载祝福

说起“出花园”,潮汕人并不陌生,“出花园”仪式由情境表演和民俗传承两部分组成。每年正月十五或者农历七月初七前,“出花园”成年礼习俗就在潮汕大地遍地开花,繁复考究的传统环节颇为吸睛,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前夕,成人礼仪式如约而至。沐浴更衣礼、花水浴、脚踏祥云椅、感恩礼、行敬茶礼、长辈祝福、拜公婆母、“跳胶掠”、“咬鸡头”……活动中,孩子及其家长按照民俗完成一套“出花园”流程,凸现“出花园”这项传统成人礼俗独特魅力。

活动中,母亲首先为孩子行沐浴更衣礼,在鲜花水中沐浴,站在竹箶里穿上红肚兜,脚踩祥云椅,穿上红木屐和新衣服,寓意“出花园”后会有新面貌,出人头地。随后,孩子向父母行感恩礼,以敬茶的形式表达感恩之情。父母也为孩子送上祝福,祝福他们前程似锦。此外,还有拜公婆母、“跳胶掠”等仪式,长辈会在这一天为孩子准备一顿特殊的“成人餐”——“头彩食”,让孩子象征性地咬一下鸡头,再吃春菜、厚合、芹菜、葱等蔬菜,寄托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仪式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传统文化习俗。”陈少冰告诉记者,“出花园”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每年的活动中,总有不少参与礼仪的家长表示,希望能够举办一场独具特色的集体“出花园”,满满的仪式感让这项古老民俗重放异彩,也寄予了父母深厚的期望和祝福,提升青少年对潮汕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成人礼变得更加有意义。

据悉,2023年汕头市非遗民俗“出花园”仪式体验活动于8月22日举办。体验活动采取“主会场+各分会场”联动方式进行,同时盛情邀请海外多个家庭参与和体验,邀请市民多角度沉浸式体验非遗民俗,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花园”的多元传承和实践,助力“潮”“侨”“非遗”文化的活态推广。

学会感恩和担当

每年的“出花园”活动中,精彩演绎“出花园”习俗,吸引众多亲朋好友参与欣赏,现场气氛高潮不断。“家长们对子女寄予厚望,对“出花园”的细节一点都不马虎。”蔡女士说,她提前好多天就为孩子买了新衣服、新鞋。

在庄重的行敬茶礼环节中,孩子们看着爸爸妈妈饱含深情的眼神,都忍不住流下了泪水。而家长看到孩子读懂了自己的心思,也抹起了眼泪。围观的民众和游客也都为之感动,眼角闪动着泪花。一时间,场内真情涌动。

曾为孩子举办“出花园”的侯妈妈回想起当时情景,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她告诉记者,这样的传统仪式会触动孩子的心灵深处,应该发扬光大。侯妈妈说,希望孩子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传承,当孩子向她敬茶时,突然想起孩子的过往及现在的变化,心里面特别激动。忆起出花园情景,小侯热泪盈眶,她说,感恩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她长大,她长大了要感恩孝敬他们。

“想到自己过了今天就长大成人了,不再是孩子,很欢喜。”小吴告诉记者,“成人礼意味着成长,以后家里的一些事情他应该主动承担,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孝顺父母,关心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家长,小吴爸爸非常欣慰,他说,仿佛突然间感觉孩子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知道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了。

“出花园”从古至今,相沿成习,既保留了传统的习俗程式,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每个环节都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期盼,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学有所成,同时要学会担当责任、为社会作贡献。国家一级编剧陈韩星认为,“出花园”习俗寄予了潮汕人对后代成熟、健康与责任的真诚祝愿,也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期望,是长辈望子成龙的一种表现。

*名词解释

什么是“出花园”

古代汉族很早就有成人礼,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仪式,称“冠礼”,女子在15岁盘发插笄,称“笄礼”。据载,旧时潮汕地区的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都会把孩子托给“公婆神”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成人礼。每年正月十五或者农历七月初七前,家中15岁(虚岁)的男、女孩子若没有“忌讳”“冲撞”,要按照传统习俗“出花园”。“出了花园”的孩子,便意味着他们正式告别了自己的童年,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青年。

在古代大户人家的住宅大多有花园,花园往往是孩童嬉戏娱乐的地方,孩子到15岁就宣告成人,该从“花园”中出来,跨进成人的门槛。在当代,“出花园”习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潮汕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出花园”作为潮汕地区的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社会、民俗价值。2014年,“出花园”这一潮汕民间传统习俗入选汕头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链接

“咬鸡头”

相传,出花园“穿红木屐”和“咬鸡头”的习俗,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小时候的故事。传说林大钦有一天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煮熟后把鸡头给他吃,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认为这是个好兆头,竞相仿效,代代相传,在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头彩食”

“头彩食”指的是长辈为孩子准备一顿特殊的“成人餐”,并让孩子象征性地咬一下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出人头地”。

孩子“出花园”当天,家中长辈一大早便忙碌着采购食材,准备丰富多样的食材,一般有鸡、鸭、鹅、猪肠、猪肚、猪肝、鱼、青蒜、芹菜等。这些食材都象征着美好的寓意,比如说,一整条鱼,代表做事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年年有余;猪肝、粉肠、猪肚寓意“换肠换肚”,有一个新的开始;猪心是希望孩子对父母、亲人、朋友有心,尽孝道、有情义;青蒜代表聪明伶俐;芹菜则是期盼孩子长大后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