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媒六证
    昔时潮俗凡儿女亲事必遵循古训礼俗,讲究礼节,要具备三媒六证。
    三媒:其一为“媒妁之言”,儿女的亲事要通过媒人从中撮合,在男女两家中传递各自的情况;其二为“父母之命”,儿女双方父母听了媒人之言,经考虑后认为可配亲,便允许他们的亲事;其三是“信物为定”,男女双方的父母允许儿女们的亲事之后,男女双方互赠一物为信物,定下亲事来。
    六证:即是新娘从家中随嫁来的六件日常必需品:升子,可量家中粮食有多少,便于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剪子,用来裁衣裳;尺子,用来量衣制布,定长宽;镜子,用来照看容颜,美饰自己;秤子,用于称东西的轻重,便于买卖;算盘,用于清仓结帐,以知收支结余情况。
    三媒六证是潮汕婚姻礼俗中的必需品,是古时衡量一宗。女婚姻的合法标准。
    提亲
    提亲,即古之纳采,俗称托媒求婚,也就是由媒人到男方提亲事,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过去婚姻只有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定,才视为合法。民国时期,自由婚恋之风已影响城乡,父母才逐渐参酌子女意见。但即使是两情相悦者,很多人还是托媒求亲,以避苟合之说,以合乡规族法。建国初期,政府规定婚姻自主,废除封建买卖、包办婚姻,婚姻法在城乡得到很好实行,逐步废除了托媒之关。近二十年来,民政部门和民间相继办起了一些婚姻介绍所,为一些不善交际的大龄青年牵针引线,搭桥铺路,满足了不少男女的要求。    
    合婚
    合婚,即古之问名,即是男女双方提亲认可后,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男方家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星卜家占卜是相合或是相冲。经星卜家推算后认为双方八字可合,生肖不会相冲后,即把男女庚贴写在红纸上,用两碗清水压在灶神前,三天后若洁净如初则大吉,自掉入污物则不吉。同时点燃两支香,燃尽时如烧得整齐,意味着新人可以白头偕老,烧得不整齐则意味着两个人不是同命鸳鸯,不能结婚。并且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父母兄弟突发病、死了牲畜、打破碗碟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女方家属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是相克,婚事只好告吹,如果相生,就进入定亲阶段。
   《仪礼·士婚礼》记载古代问名的仪式是“宾执雁(雁是一种“木落南翔,冰泮北徂”的候鸟),请问名”,主人同意后,宾入,宾开始说“问名辞”:“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以谦虚的口吻询问女子名号,这里所说的卜,是占卜男女生辰八字、命相阴阳,如结婚,吉凶如何等等。问名礼是婚礼中迷信程度最大的部分。占卜时要考虑年龄、生肖、五行是否相克等诸多禁忌。
    生辰禁忌:潮俗一般是男比女大,但忌相差三或六岁,迷信者说是“三岁刑”、“六岁冲”:相差三岁结婚后家族不和睦,相差六岁相冲相克,夫妻不能白头偕老;一年间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日分别为“杨公忌日”,若娶这些日子出生的女子大为不祥。认为“羊”与“杨”同音,所以忌属羊的女子生于“杨公忌日”:因六月六日是潮俗“鬼节”,故也是忌娶此日出生的女子。另外,也忌与出生年属相“破月”里生的女子为婚。    
    属相禁忌:潮汕民间认为属相与人品相通,人的禀性与属相的禀性相像。属相的禁忌主要是针对女子而言的。如忌女属虎,虎性凶猛,会克夫。尤忌前半夜出生的女子,认为此类女子是下山觅食之虎,万不能娶;后半夜出生的为上山虎,老虎吃饱了上山休息,比较温和,故还有商量余地。再有,忌女属羊,民谚云:“眼露四白,夫难留宅”,因羊的眼睛正好露出四块白,若是女子属羊,怕犯了“露四白”之忌。过去属虎、属羊的女子怕嫁不出去,便虚报岁数,以破禁忌。俗话说:“女命无真,男命无假。”,体现了男女在婚姻选择上的不平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生肖禁忌,就是生肖之间的相生相克,比如民间有谚云:“从来白马怕青牛,金鸡怕狗泪交流;龙逢兔儿云中去,蛇鼠相逢一旦休;羊遇猛虎如刀割,猪逢猿猴不到头。”即是说属马者与属牛者、属鸡者与属狗者、属龙者与属兔者、属蛇者与属鼠者、属羊者与属虎者、属猪者与属猴者生肖相冲,两人不能成亲,否则会带来不祥。
    五行禁忌:根据生辰八字看双方五行是否相生。古代术士以天干、地支配五方,以五方配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已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辰、戌、丑、未为四隅土。具体到每个人的命相,推算复杂,但在老黄历上都有推算好的《纳音五行表》,查一下就行了。如甲子、乙丑年生人,其命相为“海中金”;戊辰、已巳年生人,其命相为“大林木”;丙寅、丁卯年生人,其命相为“路旁土”等等。查出命相后,再依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进行核对,便知道男女双方是否般配了。相生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相生者合,相克者离。到后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命馆一类的算命机构,是否相合,一查便知。若“相克”,谓之“八字不合”;若“相生”,则赞曰:“天生一对,地设一双,白头偕老,子孙满堂”。命馆查毕,宜婚者由命馆山具证明,男女两家便可以进入下一个议事日程了。    
    解放后,在自主婚姻中,很多潮人已不再相信有相生相克之说了。    
    在提亲和合婚阶段,民国以后增加了一个相亲环节。相亲,也有人称“探家风”。相亲有明相暗相,双方家长互相、青年男女互相等方式;探家风,主要是探究其家庭教养,男(女)是否勤劳,作风是否正派等情况,增进彼此的了解。    
    潮汕民间选女婿忌男方“猫声”,“姿娘腔”。选媳妇“一怕乌,二怕粗,三怕行走似摆柳,四怕雷声,五怕妈爹。”即是说女孩子脸色乌黑,生相粗陋,将来无财气。女子行路扭来扭去,这种人性格轻浮不稳重。要是女子身段如男人形,将来不会生育,是苦命人。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见面易开口难,有许多繁琐礼节,故男方家看对象,要带上有经验的长辈、舅舅、叔父等做军师,指挥其行动,在僵局时打圆场,以免失礼处于窘境。怎样做法,讲些什么话,一切唯军师是听,比如与女方一起食卵菇甜圆时,到留个卵压在碗里不完全吃完,喝汤不能弄出很大声音等小节也包括在内。     揭西县旧时看对象要看“三斗”:乳斗(乳房)、后斗(臀部)、嘴斗。嘴斗难看到,前二者可以看到。乳斗大生孩子多乳,后斗大会养“大猪”。说“三斗”好是健康的表现。比如后斗大,即骨忿大,易生孩子,不会流产。这些不可明言,则以“会养大猪”作托词。    
    定亲
    定亲,也叫订婚,就是男方备办礼物到女方家订下儿女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豆条、饼干、瓜册等,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家把男家送来的糖果饼食分赠亲友、邻居,报告女儿已名花有主;男家则把女家回礼送来的礼物分赠亲友、邻居。定亲本人还要递香烟给人抽,各诉自己已定亲事。    
    亲定下来,男女互换信物,通常为戒指,民国以后多以“手帕”(手巾)为主,故俗称“换手布”。对于作为永结良缘的信物手帕,姑娘们购买时显得格外情重而又神秘莫测。何时往何地选购何样手帕不能公开,当她走进商店货柜时,只能凭眼睛选择最心爱的一条男式手帕,购买时不能讨价还价,更不能买后更换。据说,这意味着定情顺利,亲事一举成功。同时,男方也须亲往商店选购女式手帕。有些心灵手巧的姑娘,还在作为信物的手帕上绣点字画,以表爱情永笃之美好愿望。在筹备手帕过程中,双方还备好互赠的其他信物,如姑娘备送男方“英雄”钢笔之类,以示鼓励他学习成材;男方备送姑娘手表之类,以示婚后幸福。旧是“换手帕”作为定情的初级阶段,以后须进行订婚,解放后多以定情即订婚。“换手帕”由男女双方议定吉日,商定地点,一般由男方到女方家中,这是整个定情订婚活动的高潮。互交换信物之习俗,在当代仍有一些人实行。解放后颁布的婚姻法,没有规定结婚登记前需经订婚的程式。
    男方由“伴郎”前往女方家定亲,在将要入门时女方所有的家人必须回避,以防止“冲撞马头”,等伴郎带男青年进厅坐定,女方家长才引姑娘见面。另外,亲定下期间,男方不可上女方的家。这叫做“钱未过,米未量,不是你姿娘。”女方族人认为:姿娘仔未过门,男子乱来,有辱族风,族人会在暗地里派人打断乱来男子的脚骨。
    行聘
    行聘,也称送聘,即古之“纳征”。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汕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须有白糖、面条、大桔、金银手饰、布料、饼食等,数目务必偶数,不能为奇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若干等,但也都是成倍数的。聘金是送给女方的礼物如金银手饰、布料是送给儿媳的;糖果饼给女方赠送亲邻的。如女方祖父母健在者,须专敬送猪腿(或大朥饼);父母健在者,则敬送猪肉,表示报谢父母养育之恩。
    在过去买卖婚姻相当盛行时,聘金多少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世俗人家,女方总要讨回些“屎尿钱”才觉得不吃亏。他们认为“可以讨来便宜的媳妇,不要嫁出便宜的女儿。”双方为了避开赤裸裸的讨价还价,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使它变为男方对女方父母育女的报答之意。“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定下了双方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之后才行聘。男方有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就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这种形式放后在潮汕地区基本消失。    
    揭西、普宁一带客俗旧时称聘礼为“酒水”。“酒水”高低不等,低等的叫食“公鸡酒”,这是十分贫穷者的礼仪。聘金仅有一对银元,猪肉二料(每料约重1.5斤,不可切断,肉皮涂红色)、一鸡一酒,装在一只箩格里,由媒婆一人手持;较高等的叫“食箩格”,乃是穷家礼仪。聘金少量,另有猪肉四料,鸡四只,鱿鱼脯、墨肉脯、甜(米反)等各四个(块),老酒一壶10斤,另有送给女方祭祖和敬长辈的猪肉若干条;再高一等的称“食箩”,此为中等人家礼仪。聘金礼品约比“食些箩”者减半;更高一等的称“食些箩”,这是中上等人家的礼仪。除聘金外,有全猪净肉条约120斤,鲜链鱼12-16条,乌鱼脯、鱿鱼脯、翅鱼脯大中下脯也各叫12-16个,鸭蛋120个,甜(米反)94块。这些礼物装在“些箩”格里。另有老酒一瓮,瓮外挂大鲨脯一对,大咸鱼二条。另一担衣箩,内置帖盒,放各式礼帖,如亲家帖、拜族帖等若干份,每份配猪肉一斤,锦糖一斤,敬献长辈亲族。最高等的称食“(木盛)”,这是富人礼仪。聘金很高,礼品装满三担(木盛)或二担(木盛),酒水也是名牌成瓮。
    不论潮、客语区,送聘之日,女家在收到男家的聘礼后。要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复礼要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香草头象征草头结发;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鸳鸯肉即是一大片不即不离的猪肉,在猪肉中央划上一刀,但不使断开,以示“血肉相连”;柑桔取桔与“吉”谐音,象征大吉;桂圆喻“早生贵子”;红布袋是“富代裕后”;肚兜是“满腹经纶”;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还有甜茶、龙凤饼、猪肝猪心等,都各有含义。复聘前,女方父母还要了解男家老人的情况,如果男方祖母尚在,须送老妈糕;祖父尚在,须送老公饼。特别有意思的是,送猪心前要切出一片,与出嫁的女儿同吃,其余送到男家,给新郎及其家人共餐,取义“男女同心”、“肝胆相照”。    
    男女家双方送聘后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糖果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邻,报告结婚喜期,谓之“食甜”。亲邻也要回赠礼物以示祝贺。送给女方的布料、花粉等礼品谓之“添箱”。    
    如果定婚后,女子不幸死去,男家再娶时,要先娶前女的神牌回去,俗叫“娶家神”;如果是男子死去的话,女子不愿归男家,要另行择配的,要退回聘礼的金饰给男家,俗称“退头婚”。
    请期    
    请期,俗称“择日”,即在行聘礼之后,男方要选择结婚刚并送给女方婚期帖式,包括通知女方何时剪裁结婚礼服,何时挽面,何时沐浴,何时迎娶等,女方同意而回帖,这就叫完聘。完聘十二帖分别是“开门帖“、“总帖”、“呈新娘帖”、“呈亲家贴”、“呈族长辈帖”、“呈祖父帖”、“呈叔伯帖”、“呈岳亲帖”、“呈姻兄弟帖”、“女回亲家帖”、“伴帖”(二个)。帖式分别是以0.8寸阔、0.6寸高方形红纸打叠四折,前为帖面,后为封底,中间为“贴肉”(帖内、帖里),帖面和帖底必须露红。写帖时,帖面都是一“正”字,封底不可出现文字。各个帖式内容如下:    
    开门帖:在第二页写上“谨具门仪笑纳,大吉如意”,第三面“奉申规敬  名具正”。    ;
    总帖:帖面书“全福”,第二面“谨具聘仪满  大吉如意”。第三页书“奉申纳亲之敬  名具正”。    
    呈新娘帖:第二面“谨詹x月x日x时出闺,恭迎轻移莲步,伏冀荣藉”,第三页书“上闻  名具正。”        呈亲家帖:第二页空白,在第三面的左下方书“姻侍教弟XXX鞠躬”。
    呈族长辈帖:此帖与上帖相近,第二面空白,在第三面左下方书“愚孙婿XXX顿首”。
    呈女祖父帖:与呈族长辈帖同,只在第三页左下方书上“愚孙婿XXX顿首”。
    呈叔伯父帖:与呈祖父帖同,只在第三页左下方书上“愚侄婿xxx顿首”。    
    呈岳父帖:只在第三页左下方书“愚婿xxx顿首”。    
    呈姻兄弟帖:与上帖同,只在第三页左下方书“愚姻弟xxx鞠躬”。
    伴帖只在帖面书写一“正”字,其他不用写内容。
    请期后来一般与行聘同时进行。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潮汕民间择日有很多禁忌,如议亲忌于正月,俗谓十议九不成;“无春年不婚嫁”,无春即是当年无有“立春”日,因为“春有男女欢爱之意”,无春年意味着男女无欢爱,民间认为婚嫁了会破坏夫妻感情,甚至招致不生子。古语有“无春年婚嫁不得子”、“双春年婚嫁喜冲喜”之说;六月不宜婚嫁,民间认为婚嫁了会造成夫妻双方“半路折扁担”;七月初七忌婚嫁,怕与牛郎织女一样拆散,一年只相会一次。
    解放前在行聘或择日的礼俗中,有的人还要立婚书。婚书写于红纸帖上,用榕树脂书写,扫上金粉,婚帖六折,称为十二板帖。同一格式,男方写的交女方,女方写的交男方。婚书是私约,虽不同于当代的结婚证书,但在当时社会里仍具有法律效力。早期婚书不写男女姓名,籍贯和结婚日期,只并列写乾(男)坤(女)出生年月日辰,红帖四角写“天长地久”四字,上方中间有一“喜”字或“吉”字。
    民国以后,民间婚书已写明双方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时,有些还把媒人姓名、双方家长及证婚人写上;有些还在报刊上登订婚或结婚启事,以示郑重与张扬。当今法律只承认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为合法夫妻证明,民间私立婚书婚约者已较难见到。

你是本文的第10946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间礼仪》
作 者: 陈卓坤、王伟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