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地区有一首儿歌:“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啯家,饲狗来吠夜,饲阿弟来入书斋,饲阿妹来雇人骂。”这首儿歌,前几句都可理解,唯独最后一句不知是何因由? 原来,潮汕人过去重男轻女,生男全家喜庆,生女愁眉苦脸,原因在于女儿出嫁后的许多麻烦。女儿初当人家媳妇,受到种种风俗、乡规、家风的束缚、限制,简直与婢仆一样,家婆、阿姑、邻人吹毛求疵,若有犯错,或对翁姑有不敬之举,礼数不周,即遭侮辱责骂。严重者用条草索解回娘家管教。做父母的,为使女儿不受人欺辱,必办许多礼物送到婆家,以换取人家对女儿的看重,所以便是“饲阿妹来雇人骂”了。办礼物送婆家沿袭成俗,如“看到月”、“头返厝”、“办面前”、“为女婿做生日”、“办外孙”、“外孙入学、出花园”,以至“分家”等,都是娘家出钱费力。这是一次性的。还有常年性的,有“送神桃”、“正月豆心粿”、“四时鲜果”、“喜节特品”(五月节粽、中秋月饼),直送至女儿当了婆婆为止。这些常例中,以“送神桃”和“豆心粿”最为繁重。 送神,是各乡各里年终谢神的礼节,十分隆重。为答谢众神一年的保佑,家家做红桃粿(称“送神桃”),备办五牲(鸡鸭鹅猪肉鱼),做大戏,烧大量纸袍、纸钱以答谢神恩。这些都在年终腊月进行。此时,凡有嫁女之家,必须备办一担红桃粿,一副五牲,专人挑送婆家。头三年须丰厚,桃粿须320至420个,以后渐少,但至少是120个。婆家收下大部分,分赠邻里亲友,以显示媳妇家富有和懂礼仪。这例俗,得让娘家花多少钱,费多少力啊!几百个红桃粿,须请四邻中做粿能手,尽力把桃粿做好,以免被人嫌桃粿味道差,骂娘家太咸、太俭、太吝啬。 豆心粿,是各乡村正月“营老爷”时拜神的粿品,是用最优质的大米,在石臼中舂去表皮,只剩米心,浸水后在石磨上磨成浆,用白铁方盘蒸成一张张又薄又白又均匀的“粿仔”,晾成半干后用菜刀切成丝条,便称为“豆心粿”。豆心粿条条一样大,色泽洁白,质地柔润,放在大漆木盘上,上面盖上一些染成红色的粉丝,再插上一枝石榴花,拜老爷时,放在供桌上,美观夺目。家家如是,都在暗中比赛,看谁家的豆心粿洁白、柔软,条条均匀。拜神时人们交头接耳,品评不休。这种祭品,不全自己享用,照规例也送给女儿婆家,一担几十斤,加上一副三牲。这需用多少钱?费多少工夫! 由于这些习俗,所以每年营神的正月,送神的年尾,大木木盛、竹木盛、木盛脚、花篮,路上络绎不绝,送来送去,浪费了许多物质和时间。所以大家都不敢多生女儿,一个可以,两个三个便无法应付。故溺婴现象频频发生,大溪中时见女婴的浮尸。抗战时期,有的地方逢干旱田园失收,米贵如珠,但此风却仍未断绝。当年揭阳有一任县长,召开全县乡长会议,商量废除送神桃与豆心粿习俗。但告示出来,此风仍然未减。后来乡间宣布:凡能截获送礼物品,可以归截获人所有。但风俗已成,也无人敢去路口截获,以免成千夫之指。也有些人稍为收敛,改用竹箩盛粿品,继续送礼,屡禁而不止。 解放后,人们思想更新,对民俗与陋俗、正气与邪风有了正确认识,送神桃与豆心粿这个风气便也不禁而止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