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上所介绍,潮汕地区旧俗丧葬礼习繁多,封建迷信成分甚浓,费钱费力费时明清两朝有识之士就曾对此加以批评。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当政者也实行一些破除陋习的举措,如反对停棺、二次葬之俗,但收效甚微。 丧葬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节约,丧事新办,并破除停尸设灵、做功德道场、看风水卜吉穴等旧俗。人死之后,多于当天或隔天即行埋葬。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和“大跃进”时期的平整耕地,把很多坟墓迁葬在一起。这一时期在农村,公社对社员丧事都是由大队或生产队统一办理,仪式较为简单。60至70年代,汕头及各县(市)开始建殡仪馆和火葬场、骨灰楼,此后农村也普遍成立殡葬改革机构。80年代初,农村开始有老人协会组织,有些在殡葬礼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揭阳观音山村老人协会设置有治丧小组,帮助会员办丧事,组织送葬,用挂黑纱代替披麻戴孝,开追悼会代替做法事,既隆重又俭朴。后来各地普遍成立老年人协会,多数在创建“文明老协”活动中,推行丧事从简制度。这一时期,为了节约耕地,农村中纷纷建设多处墓园。一些城市市区除了建有寄存骨灰的陵园和埋葬骨灰的公墓外,一些城中村也仿效建有陵园和公墓。 近年来,政府下令禁止土葬,倡导火葬,实行丧事从简原则,丧葬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例如汕头澄海自1998年6月全面推行殡葬改革,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积极引导群众革除丧葬陋俗,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发动各村(居)老年人协会举行“去世后实行遗体火化,不占用土地乱建坟墓,丧事简办、福荫子孙”的集体签名活动,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等丧葬新风,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第二年便实现火化率100%。城市里死亡人员的骨灰,除了寄存于火葬场、骨灰楼,或者安葬于公墓外,还出现了由殡葬管理所统一组织撒向大海或深埋植树活动。这些文明的丧葬方式简便、卫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有些人还把遗体捐赠给医院,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总之,新式丧礼已渐渐成风气。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