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长至6、7岁时,家人就要送其到学校就读,接受文化教育,祈望、祝福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昔时,潮汕小孩入学读书叫“开书”(饶平则称为“破学书”),潮汕各地流行着一些有趣的入学习俗。 小孩入学第一天,潮汕各地早餐食俗有所异同。澄海、揭阳、饶平等地,小孩入学的第一天,父母要给孩子煮几道菜:猪肝炒芹菜,豆干炒大葱,煮鳞鱼,一对红色鸡蛋等。取其潮音“肝”与“官”,“芹”与“勤”谐音,寓意勤奋上进,今后能做官;“葱”与“聪”谐音,寓意聪明,读书开窍;而“鳞”与“龙”谐音。以示小孩将来能跳龙门,出人头地;一对红鸡蛋意味着连中双元,圆满成功。 潮州一带解放前长期流传着孩子入学当天早餐吃菜,必须有一碟豆腐干和一碟名叫“纲鱼仔”的小海鱼,并且要分别放在磨砻的两端砻手上。相传这种习俗出自林熙春第一次入学情形。林熙春,明万历庵埠镇人,幼年时父母早丧,生活贫困,全靠大嫂抚养长大。古人云:“无父,兄为长;无母,嫂为娘。”大嫂很贤慧,象娘亲一样爱护他、关怀他。当林熙春上学第一天到来时,大嫂特地买了一大碟豆腐干和一大碟“纲鱼仔”,放在大砻手两端让他吃。林熙春入学后很勤奋,很有长进。后来任官到礼部待郎等职,政绩显著。他死后连他祖父和父亲以及他自己被朝廷追封为尚书,皇帝还敕令在潮州大街建一个一面刻着“三世尚书”,一面刻着“四朝元老”的大字牌坊,受到后人的敬仰。后来人们每逢家中有小孩入学,第一天早餐也按林熙春入学那样摆设吃这两件菜。人们常说:“磨砻象顶官帽,砻手两端正是官帽的两支帽匙;方块状的豆腐干象官印;吃了‘纲鱼仔’,长大就会掌朝纲。” 潮州、揭阳等地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小孩入学第一天要手抱一只大红活公鸡去拜孔子爷,脚穿大红木屐。这种做法预示着孩子读书会聪明,今后有出息。相传它也有其来历:明嘉靖年间,潮州金石镇出了一个文状元林大钦。林大钦自幼聪颖,天资过人,但其家境清贫,以致入学第一天连一双布鞋也没有,只穿一双红皮木屐上路。途中,他看见一个懂诗文搞赌博的老汉,在一只红鸡旁边写出上联:“公鸡头顶髻”,要求围观者对出下联,若对好公鸡作为奖品,对不好要赔钱给他。林大钦见很多人都对不好,白白输了钱,于是他想了一下,对出下联:“母羊颔垂须”,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声,都称赞他日后有出息。林大钦因对出下联,于是他就抱着奖品一大红公鸡进学堂而去。果然不出众人料,林大钦于22岁时高中状元。后来人们为了让自家孩子能林大钦那样有出息,就仿效林大钦第一次入学情形,也脚穿木屐、手抱红公鸡,以兆好彩头。不过后来此俗逐渐删繁就简,至20世纪40年代末,抱红公鸡已极少见,而穿红木屐还常见到。 吃过早餐之后,家长就带着孩子,备礼物到学校礼堂正中设置“大成至圣先师夫子神位”处祭拜孔子。祭品有糖葱一盒(糖葱是一种由白糖制成的多孔糖食,象征甜而通的意思)、青葱一束、红鸡蛋一对、麒麟帖一个(里面印有祷祝词及姓名)以及笔墨等。祭拜时,家长会教小孩焚香叩拜孔子,祈求至圣先师收为弟子,并请老师多多关照。自此,孩子就算进了孔子门。来到教室门,向老师鞠躬,进入教室,把带来的糖葱一部分送给老彝,一部分送给同学们,表示进了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友爱同窗,今后共同学习,同求进步。有一首潮语歌谣说明入学拜孔子吃糖葱的风俗:“头日糖葱甜,二日竹篦连(受到老师戒尺打),三日走去‘镇’(躲),四日寻唔见(找不到,指出走)。”这反映了昔时教书先生的教育方法是很差的。又有几句歌谣反映了昔年课本都离不开“孔子”,引不起学生兴趣:“子曰,子曰,(即“孔子说,孔子说”之意)先生肚困(肚饿),弟子目涩(打瞌睡)。” 入学当天或数天后,还要请先生起个书名,以后在学校就使用书名。在学校中,每年遇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学生都会事加庆典活动,诸如敲锣打鼓列队等候、齐唱《孔子歌》等。高年级的同学平时要参加储蓄,届时可以请木偶戏演出,祭品主要糖葱。 开书礼在民国时期逐步废除。民国前,女孩一般不入塾读书,入民国后,女孩子虽进校读书,但不行开书礼。如今,学校不设孔子灵位,市面也淘汰了红木屐,但小孩开书,家长们仍喜欢让小孩穿新鞋,吃下猪肝炒芹菜等几道菜,带着小孩去上学。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