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琴仙厝是东湖保存最为完好的侨宅

壁画中多次出现这两个洋人,像顺琴仙厝以突出海外风情的彩绘壁画为主题装饰宅第,非常罕见

这幅壁画描绘了当时越南码头的情景,还有很多穿西装的人物

顺琴仙厝很多壁画展现了当时的海外风情,图为一个洋人在品红酒

 不少东湖传统民居都有“时间门匾”

月德楼是一座两层木板楼,两边有对称双木楼梯

 月德楼化身网红小洋楼

濠江区东湖社区位于达濠岛东面,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作为海边村落,东湖乡人移居海外谋生、创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湖被称为“番客村”和“海员之乡”,就因为这里华侨众多,且有不少乡人当过海员。东湖侨宅遍布,村里还曾经有过一座很具特色的“海员华侨俱乐部”,不过俱乐部如今已不复存在,不少侨宅也在历史演变中消失或残破。近年来,东湖社区对部分华侨宝贵历史遗存进行了保育活化,使东湖再次焕发出浓郁的侨味。

东湖现存的侨宅,大多规模不大,不见显赫门第;有的大门匾额,还是用简单的年份替代,形成独特的“时间门匾”。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普通华侨的真实写照,他们凭着正直与勤劳,离乡背井,在海外用勤劳的汗水,为家乡亲人换回了养家糊口的生活所需,包括建一座可以让家人安居乐业的小宅第。大多数华侨在海外奋斗,既没有成为历史名人,也没有大富大贵,他们只是实现了出洋时最为质朴的愿望。

月德楼:“时间门匾”成最独特历史见证

今年,东湖社区出现了一座网红小洋楼——月德楼,很多市民前往东湖游玩时都会被这座中西合璧的精美小洋楼所吸引。月德楼位于东湖社区文化广场一侧,现为东湖社区侨博馆,是东湖利用村里的闲置华侨建筑“德庐”修缮、活化再利用的项目。

东湖社区居委会委员林钊告诉记者,月德楼占地约170平方米,由乡人李月德、李喜德兄弟于1948年建成,是旧时东湖唯一一幢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独特的民居。因其后人都在海外,年久失修,梁柱脱落,已成危楼。为保护村落重要历史建筑,通过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加固建筑围护结构,更新室内空间,将“德庐”活化打造为一处以华侨为主题的社区型博物馆,用以展示东湖侨乡华侨的奋斗史。目前,这里已成为联络海外及港澳乡亲的重要空间,也是展现东湖历史文化底蕴及侨乡特色的重要景观。

月德楼的外观是非常洋气的建筑装饰,而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时间门匾”。据杨育宏编撰的《东湖回忆》中介绍,月德楼正面为西式建筑装饰,浮雕“洗石(砂)”墙面,房屋正中最顶端原来有一只展翅的灰塑浮雕蝙蝠,口中吐出四条线条,分别连接“1948”四个阿拉伯数字,现蝙蝠已不见,只剩下1948这组数字。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陈斯楷告诉记者,1948正是这座小洋楼落成的时间。有的洋楼因时间久远无法判断其建筑落成年份,月德楼的“时间门匾”让这座洋楼有了明确的“出生日期”。

陈斯楷说,对于潮汕民居来说,匾额是门面,展现着主人的身份、品味、情怀,更代表着家族的地位。官宦人家的匾额,多书写其官衔,如少卿第、百里侯等;富户人家,则喜题其捐来的封号,如大夫第、儒林第等;普通人家,写的就是最常见的郡望堂号,如陇西衍派(李氏)、铁山旧家(卓氏)、颍川世家(陈氏)……等等;月德楼独特的“时间门匾”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特点,可见建筑主人深受西方建筑习俗影响;此外,这座洋楼的立面装饰简洁大方,多用直线,有别于民国早期小公园开埠区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而呈现出折中主义的时代特征。

月德楼是东湖最早一处铭刻年份的民居,从后来不少东湖传统民居都有“时间门匾”的现象来看,月德楼的创新风格引领了本地的建筑风潮,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村居建筑也多有“时间门匾”,只不过有的将年份数字写成汉字、拼音等,字体及装饰图案也有了更多元化的组合。

走进月德楼,只见这是一座两层木板楼,两边有对称双木楼梯,上下共有房间各四间,现为展览需要而打通为各两间房,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厅堂;楼后建有伙房及一口水井;天面2/3为瓦片屋顶,1/3为阳台。据说这十来平方米的阳台,在旧时的东湖村中,也是引领时尚,绝无仅有的。林钊告诉记者,由于楼房已破损严重,如今内部的壁画都是参照原貌残留的壁画复原的。

顺琴仙厝:大量彩绘壁画描绘海外风情

东湖还有另一座侨宅“顺琴仙厝”,是东湖保存最为完好的侨宅,位于东湖后池,根据考证,该建筑建于公元1919年。该宅第主座属典型的潮汕“四点金”结构,有宽阔的前埕,右侧配有幽静的书房,但因被人为改造过,已没有了书房的味道;外围右侧还有一排五间平房作为仓库,“伯公庙”后侧则有一间房间是当时帮工们的住所。

走进主座客厅,只见整座建筑工艺考究,雕梁画栋,主要装饰为典型的潮汕木雕,配以金箔镶贴,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残留,仍能想象得出原来的美轮美奂。细观屋栋及屋檐下残留的各种精美壁画,部分绘画线条、色彩还比较清晰,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式风格的还是西式风格的,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无不栩栩如生。

陈斯楷告诉记者,顺琴仙厝最大的特色就藏在这些彩绘壁画中。很多壁画展现了当时的国外街景及工作、生活场景。壁画中经常出现两个外国洋人,或在看书读报,或在品洋酒;其中有一幅描绘越南码头的壁画,里面画了很多穿西装的人物,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海外风情。像顺琴仙厝以突出海外风情的彩绘壁画为主题装饰宅第,非常罕见。

目前这里是东湖洪氏族人聚会场所,日常有人保护管理。

阿弟出洋打工寄钱回家让阿哥建屋

东湖不愧为侨乡,在乡间行走,不时就能看到一座侨宅,走进去参观,都会有令人惊艳的精美装饰艺术。月德楼附近的一座门匾上写着“陇西衍派”的李氏民居宅第,已有104年历史,是东湖的第一座“四点金”宅第,里面还保存了不少精美的装饰,有很多以鹰为装饰的图案,显示出其受到西方艺术影响的侨宅特色。村里的卓厝巷,集中了几座“四点金”、“双背剑”、“下山虎”等侨宅建筑,也是东湖目前建筑水平较高、保存较为完好的特色民居角落,现已打造成一处特色侨乡景观。这些侨宅,都不是豪门高院,很多都是普通出洋谋生的打工人一点点积累后建造起来的。

月德楼的大门上方,凸嵌有楷书“德庐”二字,是因为这一宅第,是李月德、李喜德兄弟共有,宅第取二人名字中共同的“德”字为名。林钊介绍说,李喜德当年出洋到新加坡打工,慢慢有了积蓄之后就寄侨批回家乡给哥哥李月德,让他在家乡建一座宅第。

这座宅第虽然风格新潮有特色,但规模不大,算不上豪富之家。华侨出洋谋生,赚得薄利寄回家乡赡养亲人,在有了积蓄之后又在家乡建造新宅,改善家人生活,是很多普通华侨家庭的生动版本。

目前,月德楼的后人都在海外,是联结海内外侨胞的热心人士。对月德楼进行保育活化再利用的项目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扛琴二仙”忠心护助东家发展事业

“顺琴仙厝”的主人为洪顺琴,之所以被称为“仙”,是因为他为人谦和,同时热心公益,乡人受其恩惠多,觉得他有“神仙济世”之胸怀,因此以“仙”来尊称他。

洪顺琴其实也是一名海外普通打工人。早年漂泊到越南,当过码头搬运工,后来在当地望族、家乡族人洪良棠(俗名“胆弟”)家帮工,因为老实忠厚,勤谨有为,很受东家的赏识,很快成为得力管家,与家乡人卓扛(卓厝巷一侨宅主人)合称“扛琴二仙”,共同辅佐东家,使胆弟事业得以顺利发展,“扛琴二仙”忠心辅主的故事也成为一时佳话。

“顺琴仙厝”就是胆弟为了犒赏洪顺琴的功劳,不让他一辈子只当个打工人而赠送的。据《东湖回忆》介绍,顺琴还不到三十岁的时候,胆弟就送了他很多银两,让他回家置田置地起厝娶妻,顺琴遵照东家嘱咐回家买地建房,娶了妻子,如今,“顺琴仙厝”主厅上还挂有这对夫妻的合照。

很多华侨的成功靠的正是这种潮人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作为普通打工人也可以靠自己的诚信忠厚获得“高薪”荣归故里。洪顺琴回到家乡依然保持着这种宽厚待人的良好品德,也秉承了东家善待打工人的优良作派。据说洪顺琴回家乡建屋时也雇佣了几个长工和短工做农活,他平时生活节俭,可是对帮工却关照有加,一再叮嘱妻子要让人家吃饱;每到稻谷收成季节,租地的佃农来交租粮,他也是尽量吃亏自己,让佃户多得一点收益。洪顺琴因为在村里有威望,担任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乡长,他出资设立了两个保安亭,雇佣保安把守,保证了村里治安的稳定。

传承华侨精神助力侨乡建设

汕头开埠后,东湖人就开始在频繁往来汕头港的外国帆船或码头导航船上当水手、搬运工,部分人随船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的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谋生。至清末民初,为避战乱和饥荒,东湖又出现了一波较大规模的移民潮。

侨居到海外的乡亲,从刚开始的打零工、做苦力到后来开餐馆、经营商店、办工厂、开贸易公司,渐渐办起了实业,有相当部分人后来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其中不乏各国和地区政商界精英。随着新一代华侨的成长,有许多还在海外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高学历后代为持续创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东湖旅外乡亲有13000余人,社区现有归侨62人、侨眷近2000人,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亲人在海外,每年返乡探访的东湖旅外乡亲和应邀赴境外的东湖本地乡亲达5000人以上。东湖旅外侨胞有很好的爱国爱乡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他们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故土乡情,大力支持家乡教育、卫生和公益事业发展。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