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青家塾室内一角

门匾经志愿者清理重见天日

匾额一角标明宅第的建筑年代

外墙的一处灰塑以婚礼为主题

外观洋气的励青家塾

褪色的壁画可见细腻画工

室内木雕构件

大宅的灰塑和绘画

近期,澄海区民间活跃着一支还原古村落文化的志愿者队伍,每当遇到大宅门簪或门匾上蒙上厚厚的贝灰泥巴时,志愿者们都会搬梯子、拿工具帮忙揭除这些“灰疕”,使大宅门匾重见阳光,唤醒尘封的记忆。

位于隆都镇宅头村的“励青家塾”,就是志愿者在“揭灰行动”中意外发现的。笔者走访发现,这座外观是西式建筑式样,内部却是潮汕传统民居风格的侨宅,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侨宅探寻

建于民国 大宅正面犹如西洋油画

前段时间,志愿者们来到位于隆都镇宅头村北面老厝区,发现一幢独特的大宅第。经向大宅主人、75岁的陈丰进和51岁的陈楚璇叔侄了解,这原来是一座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侨宅,村民习惯称其为“农会内”,这种叫法已延续了70余年。由于大门匾至今蒙着厚厚的“灰疕”,无法知晓原来的名字。

征得宅主同意,桂华、伟润两名志愿者借来木梯,开始了“揭灰疕行动”。里面由于被填过两次灰泥,虽然经历六七十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硬牢固,两人轮番上阵,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将“灰疕”清理完毕,精致美观、上书“励青家塾”四字的大门匾展现在人们眼前,四字为阳刻立体字,字体浑厚圆润,苍劲有力,但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书。门匾下面的两枚门簪印章揭开后,再一番重新描金扫绿,大宅的门面顿时显得“眉清眼秀”,引得围观群众啧啧称奇。

眼前的励青家塾,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物。整幢房屋以水泥框架结构为基础,再用贝灰沙混合土夯筑成墙体,比较坚固和耐用,水泥框架结构大大地增加楼房的抗震性。

最引人注目就是大宅的正面,可见双层洋楼和平顶式的飞檐。屋主将传统的飞檐滴水改成新型平顶式,用水泥注造中式的飞屐和直柱,从下到上高9米,使洋楼看起来更加雄伟高大。

中间是高大的意大利巴洛克式拱门,拱门上的天平架中,两边各塑造了一大束花。据随同走访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级室内建筑师、汕头市桦辉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潘灿辉介绍,这是巴洛克花卉元素。巴洛克花卉以卷圈为主要形状,很像中国传统的祥云,在民国中期的新式建筑中很受青睐,广泛应用于这一带侨宅的墙饰和柱饰。

大拱门上的中间点,建筑者采用传统西式的楔形饰品,塑造三个小孩子玩转地球的造型,创意新颖,很有摩登时代的感觉,虽然三个小孩的头部已被破坏,但看上去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再往上看,拱顶上的平顶走廊中间,有一大幅山字形的祥云罩立着,云前有两只西洋风格的狮子在戏耍大圆球,通常人们称之为“双狮戏球”。细细端详,会发现建筑者另有奇妙的构思,他将传统中式青狮改为西洋惯用的非洲高鬃雄狮,更显活力。两只狮子后面衬以祥云升腾,让人“望狮及祥”,暗含“望狮吉祥”之瑞意。“望狮吉祥”的两边,分别是4面民国粉彩花瓶的栏杆,每一面各有10只花瓶,花纹图案都不相同。花瓶中间间隔以6幅壁塑,其中有4幅已残缺不完,两幅清晰的是以西方人物为主题,有西方人的结婚人物雕塑,有洋娃娃的雕塑,花花绿绿,显得非常喜庆。

目光回到拱门上,只见门楼的正面和马面墙的上面雕塑着“千书传子”和“喜上眉梢”“红梅报春”的壁画。下面是4幅灰塑竹子图,作者在水泥磨石上以浮雕形式塑造竹画,使竹的形状看起来更逼真、更具象。门楼肚装以雕塑竹画,是民国中期灰塑的特色产物。

整个大宅正面,整体感觉就像巨幅的西方油画。全“画幅”长21.5米、高9米,洋味十足。要不是门楼门匾的贴金汉字和中式壁画,人们还以为身处异国他邦呢。

双层楼房 尽显潮汕传统特色

大门上的匾额写的是“励青家塾”,笔者一开始猜测,这个侨宅的家主应该叫“励青”。因为按传统的命名法,冠以屋主先严名字的叫“某公家塾”,冠以先祖父之名的叫“某祖家塾”。后来宅主的介绍证明此猜测是正确的。

从大门进去,脚下正前方有一块四方石块,中间有一个圆孔,左边墙脚也有一块这样的石板,这就是大宅的排水道沉沙井盖板。据介绍,传统风水格局重以中正而守当先,建排水口取中点,立于义门之前,四水朝堂,向义而行,寓意家主公正、大义,本宅财丁分配平均,子孙共同平均兴旺。再以“之”字形曲线的形式排水,忌直流而一泻千里,要求“之字弯”出水,以利屋主守财,富贵长久。

站在中间的沉沙井盖上,转身上望可见大门匾背面的匾额写着“奕叶瞻依”4个大字,上款一行小字写着“民国廿一年壬申”,标明这一宅第的建设时间。

踏入天井,屋内全景尽收眼中。这是潮汕传统民居的“四点金”布局的双层楼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井和二楼的四方形栏杆井。从屋檐的铁栏杆旧迹上看,当年二楼搭配着百叶窗门,如果此时百叶窗门还在,和楼墙上下的壁画互相映衬,往上一圈望去,仿若身临世界十大豪宅之一的“槟城蓝屋”之中。

顺着门楼厅从左边走起,第一间是下厅大房,再走进去则是下厅偏房,这些是屋主的子弟辈居住的房间。顺时针走过去是花厅和房。这是间于上下落之间的四屐三过间房屋。第一间是楼梯间,房中水泥楼梯曲绕蜿蜒而上。第二间则是“厅仔”,是屋主人的生活用厅。第三间是灶房,里面有一座潮式大灶,“厅仔”的格局和天井对面的“厅仔”是对称的。顺着走廊上去,要上二台阶,上面才是主座,主座是六屐五间式建筑。中厅两房配置有四个房间。整座大宅的一楼和二楼格局相同,构成双层楼房。

90年前 两帮工匠在此“斗工”

从整座建筑的细节来看,当年屋主应该是请了两帮工匠承建的。走进屋中,我们仿佛窥见当年“斗工”的热烈场面。

主座大厅拜亭下的三山墙上,左右两边的木花雕形近而实不同,远看尺寸差不多,仔细研究,不管是回字纹也好,楹柱的尺寸也好,从花雕的工艺、品相、质量等也好,都不尽相同,一看就是两派工匠的风格。从前门楼的壁画和灰塑更容易看出,不单单是形近而细节不相同,左边壁画以平板画为主,右边壁画都是塑造立体的画面,这是明显的两帮工匠的工艺风格。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当年建楼主人对工程做了充足的筹划,施工要求严格,对房屋的质量要求既高又谨慎。所以才聘请两帮工匠进场施工,这种方式也是潮汕先人一个优良传统。

据介绍,90年前的“斗工”,激发两派工匠发挥出各自的最高水平,将励青家塾的装饰艺术推向极致。90年后的今天,人们尽情欣赏到各具千秋的装饰风格和意趣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于潮汕建筑师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

据介绍,1950年后,励青家塾被征用作为农会会址,故称“农会内”。继而又先后作为互助社、大队址、农村信用合作社。1985年落实侨房政策后才物归原主。

华侨故事

异国谋生,获选加入皇家建筑队

为了弄清侨宅的来龙去脉,陈丰进带着笔者找到他的长兄、现年91岁的陈丰隆老人。两昆仲都是第二代宅主,侨宅是他们父亲陈柔昌所建。乃父陈柔昌是一个传奇人物,留下不少逸闻佚事。

陈柔昌(1886—1951年),乳名老猴,字励青,号惠静,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性活泼好动,身材瘦小,所以被乡里人称为老猴。他少有奇才,善为人起名算卜。他家祖业是酿酒,家境良好,但是柔昌及长,交上损友,嗜赌成瘾,无论父母怎样严厉训诫,都无济于事,日夜烂赌,输到精光。无奈之下,族人经讨论,决定按照俗例把陈柔昌送去泰国,让他吃吃苦头,若能去邪归正再接回家乡。时年29岁的陈柔昌就这样由水客带往泰国曼谷求生。

“新唐”(新华侨)刚到泰国,如果没有亲人或找不到工作的,经常会跟随水客到曼谷投靠同乡人。“新唐”的到来,作为乡亲也会尽力帮助寻找工作。陈柔昌就属于这种情形,当年只能暂时在乡亲陈绎如(后为泰国侨领)家里寄宿。

到了曼谷后,陈柔昌凡事都得靠自已,深感“在家日日好,出门朝朝难”的苦处,联想自己前面的所作所为,痛下决心一改前非,重新做人。他遵循“老唐”(老华侨)的教示,每天天亮后坚持多次冲凉,尽快适应泰国的水土(早年过番的青年很多因不懂此举而水土不服,最后客死他乡)。寄宿在乡亲家里,陈柔昌每天都主动帮主家做杂工家务,凡事都做得非常好,主家上下老少都很喜欢。经过陈绎如的介绍,陈柔昌找到了工作,在建筑行业打苦力,很快被“头家”发现并重用,逐渐走上创业之路。

每逢休息日,陈柔昌都会到陈绎如家里做客,了解行情,请教做人道理。每每到来,陈绎如都会放下手上工作,关心、指点这位同乡年轻人。另外,陈柔昌还经常前往同样来自潮汕的黄汉钦家做客,联络感情。黄汉钦是隆都镇侯邦村人,当年泰国不少码头和建筑的苦力兄弟多是黄汉钦管辖之下,陈柔昌在建筑行业中很多事都得到黄汉钦的帮忙。在两位乡亲的照应下,陈柔昌的建筑业务发展很快,也赚到了不少钱,每月都准时寄银回家赡养父母,还专门托人买下村北欧厝内10多间老房子,以及屋前一片宅基地。

不久,在陈绎如的推荐下,陈柔昌幸运获选加入到泰国皇家的建筑队伍,并与建筑队的潮安人马海深成为挚友。陈柔昌凭借精湛的建筑技术与自身努力,受到皇家建筑队的重用,多次得到皇家的首肯和褒奖,短短10余年间,他和马海深两人从皇家工程建筑中赚到并积蓄了10多万银元。1930年,随着经济不景气和大萧条的来临,曼谷行情直落,各行各业出现倒闭潮。陈柔昌急流勇退,寄了10万银元回家乡,携家人并会同建筑队部分工友一同回国。

巨资建宅,打造“中西建筑综合体”

回到家乡后,陈柔昌便筹划在欧厝内的宅基地盖建一幢新楼房,让一家子安居乐业,以享天伦之乐。

他请挚友马海深一起设计房屋格局和建筑构造,并请上华横陇乡一帮灰工和澄海城一帮灰工承建。全宅预算造价总金额为25000银元。陈柔昌斥巨资建宅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绑匪的关注。刚刚夯筑地基之时,绑匪乘夜进村绑架了陈柔昌。翌日,给陈家人送来一封信,开出赎金25000银元的天价,另转上陈柔昌写给弟弟陈家惜的亲笔信,让他前往汕头丰利银行取出25000银洋为其赎身。

绑票案尘埃落定之后,村里有些饶舌者嘲讽陈柔昌败局,大宅盖不成了。当时陈柔昌曾有过回泰国定居的打算,但当他回首漂洋过番之艰辛,联想陈绎如以前多次鼓励他“逆境重生,顺势而为”的劝慰,遂下定决心留下来,把多年来在异国他乡建筑中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都应用到自己的新楼房上。

陈柔昌穿惯西装,看惯了西洋建筑,但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大宅里尽显潮汕文化元素。他当年盛邀好友官塘陈介石书写门匾“励青家塾”和背面的“奕叶瞻依”匾,邀请广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李芳柏书写堂号“竹青堂”,请隆都时中校长吴慎余撰写并书大门联“励志果成复骏业,青云直路振家声”,把这座乡间侨宅打造成“洋人面,中国身”的“中西建筑综合体”。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