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岳祖祠后包库房中封隔阁楼的木质栅栏

杏园书屋后院二楼雅致的书室

蔡氏岳祖祠门楼

杏园书屋后院天井“浇花”小门

儒林第为蔡氏族人居住的宅第

蔡氏岳祖祠主座门楼石雕

杏园书屋后院二楼走廊及天台

杏园书屋前院题襟馆一角

儒林第精美的木雕屋顶

杏园书屋后院客厅扇门上题刻有多篇诗论

杏园书屋

潮汕古村落程洋冈,这里古祠、古巷、古庙、古井遍布,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岁月的味道,一眼千年。在村中心道路新兴街中段,有两条小巷斜向相对,一条叫成记巷,一条叫加合祠巷,是程洋冈蔡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两处祖宅。相传在清代,蔡氏家族中的两兄弟借助红头船北至京津,南至南洋诸国贩运红糖,其商号“成记”和“加合”闻名遐迩,成记巷和加合祠巷就是他们发家致富之后在家乡广置产业陆续兴建的。两条巷子格局基本一致,各有一座私家祖祠和一座儒林第,祖祠后面又建有货栈用以存货。本期潮汕侨宅,记者走进其中的加合祠巷,从侨宅遗迹中探寻当年发生在巷子里的传奇往事。

侨宅探寻

小小巷陌藏着近10亩侨宅群

加合祠巷的巷门很小,小到毫不起眼,走在新兴街上,一不小心就会和它擦身而过。但走进巷子,却发现内里大有乾坤。据蔡氏后人蔡立周介绍,左侧的蔡氏岳祖祠占地就达2亩多,有9厅24房,加上右侧的“儒林第”,整个住宅群总占地面积近10亩。蔡氏岳祖祠和儒林第中间隔着加合祠巷,两端都有巷门,巷门关上,就可“自成一国”,低调而私密。

蔡立周介绍,蔡氏岳祖祠于清雍正年间聘请名匠精工雕琢建成;道光年间又再度进行装修,使祠堂流光溢彩,成为全村瞩目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2003年在蔡氏家族宗亲的共同响应下重修完毕,使祠堂恢复了当年的气派。

蔡氏岳祖祠俗称加合祠,是蔡氏家族中的蔡奕加一支所创建,相传蔡奕加经营“加合”商号,贩运红糖生意发家后,于乡间广置产业,为追祀父亲蔡德岳而建了蔡氏岳祖祠。该祠坐东南朝西北,前面是一个大埕,雕琢有巨幅的照壁,大埕左右各有一个外门楼。主座面阔为大三间,纵深二进,中间为天井,四厅相向格局;左右各有一条火巷,可通向后面的庭院和后包。重修之后的蔡氏岳祖祠,仍保留有一些从初建时留下的故迹,如天井中长达三米多的石梁,是当年从福建运来的上好石材。主座门楼的石雕、主厅介福堂的屋厅部分木雕,仍保留了当年原貌。

宅院藏糖房见证当年商贸繁荣

澄海博物馆副馆长陈琦告诉记者,加合祠最为特别的地方,就在其后包所在地。后包分前后两排房屋,前排还带有一个庭院,庭院和祠堂之间隔有一条窄小的巷子,是作为防火之用。陈琦说,因为在当年,这些后包房屋,是蔡氏家族经营红糖生意的办公地点和存放红糖的库房。除了防火,库房中还有各种防潮措施。在各个库房的石门框下方,都有两条凹进去的石缝,是在发生洪水时用来安装防洪门板的。库房中都搭建了阁楼,用来存放红糖,可以避免直接放在地面上受潮。

记者看到,虽然库房后来曾被改造成学校课室,阁楼楼板已被拆除,但封隔阁楼的木质栅栏仍完好保留,可以看出阁楼搭建得非常结实,足以经受重物存放。

陈琦说,像这种祠堂后加建库房的形式,在潮汕宅第中极为少见。都说拥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是人生乐事,当年的蔡氏祖先,将工作地点和祠第合建在一起,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理想状态,足见其十分注重生活品质。

庭院深深处处可见诗书韵味

其实在加合祠巷建筑群中,可以见证蔡氏家族注重生活品质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从各建筑的命名中就可以看出。像蔡氏岳祖祠位于加合祠巷的入口凹肚式门楼上就刻有“桂馥兰芳”匾额;两条火巷各有名字,分别为兰畹和杏园,都富含诗书韵味。据家族中的老人回忆,早年加合祠还收藏有来自京城的不少宝物。其中一件是八条幅的屏风,每幅屏风都采用了镶螺工艺,非常精美;还有一幅国画《百鸟朝凰》,只有在家族祭祖或者接待贵宾时,才会取出来供人观赏。

而最能体现宅第主人生活品质的地方,则是蔡氏岳祖祠对面儒林第的别墅书斋杏园书屋。儒林第是蔡氏族人居住的宅第,主座为四点金格局,纯中式装饰,其中的木雕装饰最为精美,特别是后厅屋梁上,梁与梁之间、梁与柱的连接处都以各种花卉、书卷造型装饰,色彩丰富鲜艳。难得的是,后厅中的家族金漆木雕神龛至今仍保存完好。

杏园书屋位于儒林第西南侧,有小巷连通,连通的小门上写着“别墅”两字,是当年蔡氏家族子孙读书之所,也是家族接待客人的地方。

今日侨宅

保护古村落 书屋成“网红”

杏园书屋建于清乾隆年间,分前后两院,坐东南,向西北,占地约1亩。前院是一层硬山顶,有一个天井,二厅四房;后院是两层格局,带有小天井和小天台,天台上有走廊及栏杆,是整个建筑群中唯一体现侨宅中西合璧的地方。现前院为程洋冈村委会老年人协会,后院在文史爱好者的共同维护下,经过修旧如旧,成为一处潮汕文化交流场所。

蔡立周介绍,当年前院主厅前挂有一块匾额,上书“题襟馆”三字,落款是“刘墉”,也就是清乾隆皇帝御前红人“刘罗锅”。蔡立周说,古人曾说“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题襟”的意思就是读书的时候看到有意思、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抄录在衣襟上便于记忆。这一名称也见证了当年蔡氏子孙在这里勤奋读书的情景。

后院的天井不大,却富有情趣,两侧的小门,一边刻有“浇花”二字,一边刻有“试茗”二字,可以想象得出宅第主人建这个小天井的用意就是平时没事可以在这里种种花,喝喝茶,享受享受生活乐趣。而后院客厅及二楼客厅的扇门上,题刻有多篇品评古人名诗的诗论。陈琦认为,这些都是当年书斋主人在此栽花植果,读书品茗,吟诗论道,享受品质生活的最好见证。陈琦说,为再现当年场景,在热心古村落保护的大树老师发动下,多名文史爱好者在院子里种下了紫藤、紫竹、芝兰等花木,并开辟了多处读书品茗的雅室,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来体验古宅的风雅。以杏园书屋为代表的古村落保护行动,也得到了林伦伦、蔡炫辉、蔡仰颜等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今年,杏园书屋的紫藤花开繁茂,与古宅相映成趣,引来大量游客观赏,让杏园书屋风雅之名远播,成为程洋冈一处“网红书斋”。

家庭故事

因糖而兴,富而兼济天下

杏园书屋为什么会出现像刘墉这样的朝廷重臣亲笔题写的匾额?蔡立周告诉记者,这和家族中的人物蔡名达有关。他说,程洋冈蔡氏历代祖先大都没有任过实职官衔,是靠贩卖红糖起家的。自唐宋以来,程洋冈作为潮州通洋主要口岸之一,被饶宗颐誉为“粤东襟喉,潮州门户”。据史料记载,清中期之后,潮汕地区蔗糖业逐渐兴盛,程洋冈人勇于开拓,善于商贸,在红头船海上贸易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很快涌现了较有规模的糖商。其中成记、加合就是程洋冈糖业的两大商号。蔡奕加所创的加合商号,借助红头船上至京津一带,下达南洋诸国贩卖红糖,积累起大量财富。他们在南洋诸国设立分号,特别是在泰国,加合糖业占据了重要分量。

蔡名达是蔡奕加的儿子,他继承父业经营红糖和红头船生意时,常来往京津一带,有一年黄河决口,他听闻之后慷慨捐资赈灾,受到朝廷的褒奖,受封按察司经历,他的祖父辈也因此受到朝廷封赠。在“儒林第”曾发现一块圣旨牌匾,圣旨主要内容是朝廷对程洋冈人按察司经历蔡名达的父母和公嫲的封赠,上面就提到了蔡名达之父蔡奕加、祖父蔡德岳等名字。蔡立周认为,刘墉手书的“题襟馆”出现在杏园书屋,有可能是蔡名达结识了朝廷大员刘墉,刘墉应邀为蔡名达的书斋题下“题襟馆”三字;也有可能是朝廷的封赠之物。

而蔡氏家族居住于成记巷中的另一支,创建了成记商号,其中的蔡彦就是“成记”的代表性人物,成记巷现保留着这位清代知名红头船主的故居和货栈。一开始,成记和加合都在程洋冈以贩卖红糖起家,随着港口的变迁,蔡彦将生意转移到樟林古港,在樟林古港主要经营红头船砻,将名下船只专门用于租借,船户租用他的船只进行海上贸易,往返京津和南洋诸国。蔡彦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又是一位良心商家,他规定船户租用他的船只后,三年内要是没有台风等天灾,租金就必须按时交纳;但如果刚好遇到台风出事故,蔡彦则允许他们适当放缓交租。这一商业模式,大大促进了红头船航运业的发展。

崇文重教,办学不遗余力

程洋冈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千年古村落,先辈们在红头船贸易发家之后,纷纷回报桑梓,兴学育才,培养后代。自清代到民国,程洋冈大户人家创建书斋庭园蔚然成风,村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书斋多达31个,而从这里走出去的各界名人众多,丰富的文化积淀使程洋冈成为一座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书画艺术之乡。

蔡氏家族同样重视后代教育,不但在建设祖宅时精心打造书斋庭院,还先后创办了凤冈学校和程光学校。凤冈学校于1904年创设于蔡氏宗祠“饗葆堂”,程光学校则于1931年创办于蔡氏岳祖祠中。两所学校共有学生400多名,学生来自本乡各姓氏或邻乡,是入学率较高的祠堂学校之一,成为周边培养人才的育人基地。

当时,两所学校聚集了一批进步的文化人,他们以教书为掩护从事着地下革命工作。在他们的倡导下,凤冈学校和程光学校组建了两个剧社——凤冈剧社和程光剧社,使学校同时成为宣传先进文化的大舞台。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时,剧社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上演革命歌剧,激发人们的抗战决心和爱国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社又通过各种演出活动,宣传党的政策,激发年轻一代的生活热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蔡氏家族后人秉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在代代传承中将美好发扬光大。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