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座门楼上的《朱子家训》字迹清晰完整

主厅闪门上的竹子木刻画

前庭圆月形照壁

郑映梅乐谱原序

主厅屋檐下的木雕动物造型栩栩如生

主厅的立体书卷窗楣

养竹寄庐外观

宅第中的装饰图案基本是以描绘自然生态的花鸟为主

后座西洋风格的拱门

千年古村落程洋冈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乡人,在文化领域涌现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特别是在潮乐方面,就有被《潮州音乐名人录》誉为“潮乐一代宗师”的郑映梅。

郑映梅自幼酷爱潮州音乐,早年远渡重洋到新加坡等地谋生,在海外得遇潮乐大师洪沛臣,得其南派古筝等潮乐演奏技艺真传。在南洋工作之余和乐友抚琴怡情,参与演出活动,传播潮州音乐;晚年回归故里,入住养竹寄庐,创办养竹山房乐社,以乐会友,传授潮乐琴艺,学生遍布海内外。他的遗著《郑映梅养竹山房乐谱》,是潮汕近百年来所发现最为完善的潮乐乐谱,对研究潮乐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养竹寄庐现被辟为“郑映梅故居”,是程洋冈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侨宅探寻

亦中亦西,三门成一线

养竹寄庐位于澄海程洋冈郑氏宗祠一侧,庐中石刻有“癸亥冬初”字样,可推算出这座建筑建成于1923年。

宅第规模较小,进门后是一处小小的庭院,庭院中有一圆月形照壁,照壁前栽种着竹子、菊花等各种绿植,照壁正对着主座门楼。站在方正的门楼往里望,可以一眼看到里面的圆月门和西洋风格拱门,三个不同形状的门连成一条直线,亦中亦西,别有意趣。三门将宅子分为三进。第一进门厅左侧有一小门,可通往前厅。第二进右侧是主厅,厅旁有小门可通后巷从厝。最里面一进中间为后厅,两侧为双层结构房间,拱门上方有阳台连接两边的二楼。

澄海博物馆副馆长陈琦告诉记者,郑映梅热爱自己的家乡,打算晚年落叶归根,回故乡养老,于是提前在家乡择地建养老房。但当时程洋冈没有合适的地块,因港口变迁,附近的樟林港成为新的繁华地带,村里不少人都到樟林买地建大宅。郑映梅在乡亲的盛情邀请下,放弃到樟林建大宅的打算,决定就在程洋冈郑氏宗祠旁一块较为狭小的空地上建屋。

陈琦说,这一地块当时前是池塘,后是山丘,完全没有发展空间,只能建一个“小庐”。但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养竹寄庐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融合中西风格,别致清幽,建成之后,遂成程洋冈一处风雅之地,慕郑映梅琴艺的文人雅士每日汇聚于此,诗情画意,曲韵悠扬,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草木花鸟,显高雅品性

养竹寄庐就如它的名字一样,淡然而素雅,它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而是以名家格言书法镌刻、清竹木雕图案、明艳多姿的花鸟浮雕为主要装饰元素,体现了这位华侨音乐家意如清竹,淡泊脱俗,向往自然的品性。

正门的门楼肚上刻有4幅书法作品,左侧一幅已字迹模糊,中间两幅写的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提醒后人要勤奋努力,独立自强才是为人之根本。

主座门楼同样刻着4幅书法作品,字迹清晰完整,抄录的是《朱子家训》中的治家格言,从右至左为一整段话,中间没有断句,每幅单独读都是不完整的,连起来内容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癸亥冬初节录朱子治家格言。”同样是教育后人为人处世的家训。这里提到“癸亥冬初”,正好点明了建筑年份。

中式风格的主厅,8片闪门保留得较为完好,特别是闪门下方的木刻画,是8幅各不相同的竹子图案,清晰生动。潮语的“竹”与“德”同音,郑映梅在打造宅第时寄情于这座小庐,取名“养竹寄庐”,以竹喻德,以竹明志,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情操的向往与追求。主厅屋檐下的木雕也是简朴而精致,花鸟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有特点的是主厅两侧的立体书卷窗楣,书卷中藏着一帧帧有着西洋画风的园林风光立体雕塑,至今仍保留着鲜活的色彩。

前厅和后厅同样为中式风格中融合了西方文化元素。前厅较有特点的是灰塑装饰图案,虽然采用的是中式风格中常用的牡丹、荷花及喜鹊等素材,但花鸟的造型、用色都比较大胆,带着西洋画风中热情奔放的个性。包括后巷从厝的门窗装饰画,也都有这样的特点。后厅经由一座西洋风格拱门进入,厅门同样是中式的闪门,却采用了南洋蓝的色彩,与拱门形成和谐搭配。

宅第装饰基本上都是以描绘自然生态的植物花鸟为素材,花朵娇妍,飞鸟活泼,一片生机盎然,让人见之如沐春风,仿佛置身鸟语花香之中。这些色彩明艳的装饰,也将音乐家热爱自然、阳光爽朗的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侨故事

星洲遇名师,“三友”奏古调

郑映梅名声华,字映梅,又名祝三。由于年代久远考证困难,有关于郑映梅在海外的经历,一直众说纷纭,版本众多,包括他的出生年份,也有多种说法。

陈琦告诉记者,她在6年前机缘巧合,和郑映梅的后人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了解了不少有关郑映梅的生平事迹。据其后人介绍,郑映梅18岁就出洋前往星洲(新加坡)当账房先生。郑映梅留存下来的乐谱遗著中有一篇自序,里面清楚记录了他在海外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和洪沛臣、陈子栗两位名师在海外合奏潮乐古调的传奇佳话。

在《郑映梅乐谱原序》中,郑映梅讲到,他到新加坡之后,开始跟着他的二哥郑声添学习古筝,24岁遇到以筝法著名的沈步月,于是拜他为师,开始学习正规的筝法,得到名师指点之后,技艺精进,因此结识了更多音乐同好。后来又遇到了著名乐师洪沛臣,洪沛臣精通琵琶、三弦以及瑟、古琴等各种乐器弹奏技艺,当时早已闻名海内外;同时又认识了精弹三弦的陈子栗。同为客居异国的潮人,又志趣相投,于是经常凑在一起用琵琶、筝、三弦合奏古调,他们通过不断研究古乐谱及弹法,以达到音韵和合,并乐此不疲,经常“弹至入神,确有妙趣,实与寻常乐谱大有天渊之别”。

可能是生计所需,郑映梅在自序中说到,他31岁的时候,和洪沛臣、陈子栗“各居一方”。直到41岁时从泰国重返新加坡,和两人重逢,再次合奏古调。经过十年的各自发展,三位音乐大师技艺都更上一层楼,他们的合奏受到观众热情追捧,大家亲切地将他们这个组合称为“三友”,郑映梅也在“三友”组合中因筝法的出神入化而闻名中外。

第二年,也就是郑映梅42岁的时候,他和洪沛臣一起从新加坡前往泰国,途中,洪沛臣将琵琶、古琴指法悉数传授给郑映梅,还将自用的一架古琴和二本琴谱、琵琶古调乐谱都送给了他,从此郑映梅除了秦筝之外,还掌握了古琴、琵琶等其他潮州乐器的技艺。

又过了一年,43岁的郑映梅从泰国回到家乡定居,听说恩师洪沛臣已在家中去世,十分哀伤。为悼念恩师,也为了让潮乐得到传扬,他决定编撰乐谱,并写下了这篇自序。

陈琦说,从这篇自序的落款“中华民国念四年”,也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郑映梅当时43岁,可以推算出他大概出生于1892年前后;自序中提到他31岁之后就和洪沛臣、陈子栗各居一方,那时是1923年,正好是养竹寄庐落成的时间;再从他十年后从泰国重返新加坡,又在43岁时从泰国回归家乡等细节看来,也许郑映梅当年曾经赶着养竹寄庐新居落成回了趟故乡,然后又有了新的机遇去泰国谋生,重建了事业。虽然尘封往事因年代久远难以完全复原,但通过留存下来的侨宅和宝贵的实物资料仍然可以探寻到历史的某个真实瞬间。

归来撰乐谱,乐社育新人

海外归来的郑映梅住进养竹寄庐,并创办了养竹山房乐社。他在这里以乐会友,开课授徒,致力培养潮乐接班人。他的学生遍布潮汕各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各国也都有他的得意弟子。如国内的杨广泉、蔡远涛等;泰国的邱葵等。

他还在这里潜心编撰乐谱,将自己生平的心得筝法,以及洪沛臣的琵琶指句、陈子栗的三弦特句,汇编成《养竹山房秦筝乐谱》、《养竹山房外江乐谱》、《养竹山房潮音乐谱》等,提供给喜爱潮乐的人学习。

养竹山房乐社经常有潮乐界高手来访,交流潮乐技艺,乐社日日弦乐悠扬;有时来访乐友太多,就会移至郑氏祠堂演奏,成为全村共享的盛会。

程洋冈是潮乐之乡,郑映梅对程洋冈的潮乐普及与演奏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他的后人介绍,其海外家族成员也个个精通潮乐,聚在一起随时能进行整台潮乐的演奏。

赓续

一代宗师乐魂犹在,三代接力代代传承

据郑映梅后人介绍,郑映梅除了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他还是一个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华侨。他早年在新加坡化名郑祝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出资出力支持革命。他还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支持教育事业,曾在泰国曼谷捐款建立潮州公立培英高等小学,为上海中华职业教育学校及上海爱国女子中学等捐款助学。

潮州音乐随着潮汕海运贸易的发展而随之传播到海外各国。郑映梅作为出洋谋生的华侨,以自身的艺术影响力,在国内及东南亚传播潮汕文化、潮州音乐,将潮乐传遍五湖四海。他的“映梅筝”以亲切的乡音唤起侨居海外的潮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更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亲情纽带的“潮乐大使”。

郑映梅于1946年在养竹寄庐故居逝世。一代潮乐宗师虽已远逝,其乐魂犹在。郑映梅收藏的一些罕见珍贵乐器乐谱经后人的悉心保管如今仍然得以保存。其中有两架古琴,一架出自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另一架出自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还有清代古筝、古瑟和其他乐器,这批古乐器的存在,见证了潮乐远古的历史渊源。

据陈琦介绍,郑映梅的遗著乐谱于2019年由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辑成《郑映梅养竹山房乐谱》,由国家一级作曲(理论研究)、广东潮剧院艺术顾问郑志伟编著,他也是郑映梅的学生杨广泉的学生,受老师嘱托历经6年时间将古调翻译为简谱,三代接力让潮乐代代传承。该书包含郑映梅一生所学、所奏、所教的音乐,是潮汕近百年来发现乐谱中最为完善的乐谱。它反映了潮州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潮汕古琴发展的历史源流,填补了中国细乐和古谱资料的部分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