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精美的垂带

村中因陈炳春留下的巷名

今日华新村头仍然可见成片的侨宅群

凤毅陈公祠是众多侨宅中的佼佼者

凤毅陈公祠门匾正面浮镌楷书

屋面上的盖瓦垄造价不菲

拜厅屋顶的三载五木瓜规格宏大

门楼暗藏枪眼孔

陈炳春银票和侨批

汕头自1860年开埠后,因“地当冲要、工商辐辏、声华文物、蔚然称盛”(语出《最新汕头一览》),城市规划建设随之有效开展,营商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商、华侨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一座新兴的滨海港口埠市逐渐发展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20年前后,位于汕头埠与澄海城中间地带的下埔新乡(今龙湖区龙华街道华新村),因连通汕澄双城的汕樟轻便铁路建成通车,一批实力雄厚的旅外侨商、乡人相继到此建祠堂、起大厝,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兴村落。其中,凤毅陈公祠的建筑规模最为宏大、内部细节最为考究,且最具传奇色彩。

侨宅探寻

百年祠宅 集潮汕民间建筑艺术大成

下埔大桥头,正大体育馆前,新津河蜿蜒北来、曲绕南去,324国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碧流之畔,大路以东,便是华新村。华新村地域原为下埔乡(今龙华街道华埠村)的田园。清代顺治十年(1653),郑成功部队攻打鸥汀背寨时,就在此屯兵安营扎寨,留下“营盘埔”一地名。光绪丁酉年(1897)开始,下埔乡民陈炳强等数户种田人率先来此建房耕作,后吸引下埔旅外华侨和外出经商乡亲前来置地创居,渐成自然村落。初名下埔新乡,1958年从下埔析出独立成村,村名“华新”。“凤毅陈公祠”就坐落在华新村西北部,十分显眼。

凤毅陈公祠,堂号“垂远堂”,由侨商陈凤毅建于民国庚申年(1920),次岁落成,距今已逾百年,是一座祠宅合一的传统潮式建筑。其主座为“三进五过间”格局,第一进是前厅连两房、第二进为中厅、第三进即正厅;两侧花巷各有十一过间;后包则是三厅四房。整座建筑为石木柱相间抬梁、硬山顶造式,通面阔32米,通进深50.4米,建筑面积1612平方米;祠前有一埕口,阔34米、深34米,面积1156平方米,祠埕总体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龙湖区占地面积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

祠堂主座大门匾浮镌楷书“凤毅陈公祠”五字,背面阴雕行书“颍川旧家”四字,皆是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汕头市善后委员会委员、惠来县县长、同盟会会员林公任所题。大门正面四幅门肚为明代学者、教育家吕泾野及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等人的语录格言,侧门两幅门肚分别为临摹颜真卿《争座位帖》和怀素《鲁公帖》的书法作品,足可见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重视。

纵观整座祠宅,规划一体、布局大气,嵌瓷、金漆木雕、石雕、壁画等多种工艺混合并用,精雕细琢、富丽堂皇,是外砂一带近代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建筑佳作。

枪眼随处可见 安防做到极致

置身凤毅陈公祠,除了直觉其规模宏大外,还能感受到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防卫森严。

整座祠宅墙高、院阔、巷深,花巷栅门仍保留门闩石孔。后包楼地板离地面高约四尺,需登上五级台阶才能到达后包楼地板,更有利于防潮防水及凭高踞守。

在主座的第三进正厅,经清点统计,其屋顶有25桷瓦,两侧旁厅各是17桷瓦,密度较大,而其桷的厚度也比别处厚约一倍,且两桷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另从两庑屋顶的一个缺口看到,上面铺瓦至少有5层,其防御性能一目了然。

两侧花巷门楼墙和马面墙上可见一些小圆孔,走近端详,圆洞内壁竟是通透的竹筒,显然是在夯筑墙体时有意设置的。经现场模拟推演,这些小圆孔呈规律对称分布,分别对着祠堂正门前方及双侧围墙方向,应该是可供从内对外窥探、射击的枪眼孔。在后包门楼、后包楼和花巷后门墙上,也发现一些相同的枪眼。

通过实夯厚筑与层层设防,使得这座建筑就像一个坚不可摧的“铁夹万”,乃至于在1922年的“八·二” 风灾中,虽处于受灾最严重的外砂片区,也能保持整体完好。由此推测,这里不仅是主人作为安居的住处,也是洽谈机要商务的秘所与存放金银细软、贵重货物的仓库,所以才会将房屋建得如此厚实,安防细节做到如此极致。

据华新村老人回忆,当年这座祠宅除了家用居住之外,还兼理银庄批局业务。这是旧时潮汕乡村众多侨批馆的普遍做法,与澄海隆都镇仙地头的许福成侨批馆“明德家塾”、后沟村的万兴昌批馆“精祖家塾”,上华镇渡头村的振盛兴批局“臣祖家塾”等大同小异。陈炳春的重侄孙陈伟赞在口述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其父亲年轻时曾从仙居到下埔新乡的凤毅公祠领取批信回乡派送。

华侨故事

少年过番,奋斗成一代金融传奇

说起“陈凤毅”此名,估计知者不多,倘若改为“陈炳春”,就有不少人听过,毕竟一句俗语“食早早去拜陈炳春”在潮汕流传至今已近80年。

陈炳春,何许人也?在1987年版《澄海县华侨志》可查到一段简短记载:“陈凤仪,生卒年未详,澄海县澄城镇仙居村人。早年旅泰,创陈炳春商号,后发展为陈炳春银行,在汕头创有银庄和出入口行以及货栈等,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曼谷和汕头有名商家之一。”随后走访其族人,搜索家谱资料,其人物形象渐渐饱满起来。

陈炳春(约1860—1939),字凤毅,又作凤仪,澄海县东湖乡人(今澄海区凤翔街道仙居社区),出身农民家庭,小时较为顽劣,经常打闹闯祸,加上生计所迫,乃父嗣刚公不得已让他跟随乡亲下南洋谋生计。这一决定改变了陈炳春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位日后声名远播的大银行家。

光绪初年,初到暹罗的陈炳春,先在码头做苦力维持生计,再贩卖草药,生活渐有改善,并机缘巧合娶得番畔财主之女,受妻子支持创业,经营大米、侨批、汇兑等,后开办陈炳春银行,资本金170万铢,总行设在曼谷,支行设于香港,其业务代理不仅延伸到国内的上海、汕头、广州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更远至英国伦敦、美国纽约。

功成名就之后,陈炳春个人及其商号毅然承担起各大社会团体的重任。先后曾为泰国潮州会馆的发起人之一、天华医院多届副理事单位并出任第32届董事长等职务。

济世益群,与祖国家乡风雨同舟

华侨发家致富后回乡营建宅第、祠堂,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光绪二十一年(1896)起家后,陈炳春第一时间便在家乡仙居盖起了一主座为“四点金”加双花巷连后包的大宅,名为“光裕内”,赡养家口,以报亲恩。

陈炳春发迹后,不忘反哺祖国和家乡。1908年11月,孙中山前往曼谷筹集革命经费,陈炳春和其他爱国华侨一道,慷慨解囊资助革命。潮汕遭受1918年大地震和1922年“八·二” 风灾时, 他都急公好义,捐巨资筑堤修路,同时还利用自己的米行、银号,运载暹米支持家乡救助灾民。澄海便生医院创建时,陈炳春捐银1500铢,名列暹罗各商行及个人捐款第2名。1929年及1933年,欣然解囊筹建泰国中华总商会会所和中华中学。昔日乡间的顽劣少年,脱胎换骨成为富甲一方的侨商巨贾、心系乡邦的善长仁翁。

慧眼独具,下埔新乡拓展商业腹地

中国人历来有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尤其体现为“落叶归根”。作为一个外乡人,陈炳春为何要在既非本乡本里又非城镇埠市的下埔新乡买田置地、建祠构宅?

汕头开埠后迅速崛起,发展一日千里,成为商业沃土。陈炳春先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在汕头埠潮安街设立银庄兼批局,经营汇兑和侨批业务。随着汕樟轻便铁路于1918年通车至下埔设站点,陈炳春灵敏地嗅闻到个中蕴藏的新机遇。他亲自前往下埔新乡实地考察,见此处水陆两便,轻便车下埔站近在咫尺,一条铁轨连通汕头与澄海;沿水路可上溯庵埠、潮州等内河市镇,下达沿海各处商埠,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于是向在暹罗有生意往来的下埔同姓宗亲“陈元合号”等买下100多亩土地,以此作为在汕头施展拳脚的储备用地,并于1920年利用其中一地块营建这座祠宅合一的 “凤毅陈公祠”,村人因其名号一直以来称之为“陈炳春祠堂”。

到了20世纪30年代,陈炳春银行与四海通银行、华侨银行、顺福成银行、广东银行并称为泰国华侨五大银行,陈炳春的事业达到了巅峰,这或许与其在汕头投资兴业,设立银庄批局,拓展下埔新乡为商业腹地,开设分支机构的前瞻眼光分不开。

根脉相连

百年前“侨力量”助力侨乡建设发展

外来侨资侨力的注入,大大激发了本土侨资、民资的开发热情。在华新村中,侨宅比比皆是,除陈炳春的祠宅外,“元合内”“春胜内”“歪嘴门楼内”“义国内”“随园”等都是旅外华侨投资兴建的。“随园”就是泰国华侨作家、《祖国万里行》作者陈述(1920—1999年)的书斋,民国时期他经常组织一批文学青年在这里开展读书活动。1980年至1990年期间,陈述重回祖国大地,走遍各省市,搜集了大量材料、拍摄大量的照片,成书《祖国万里行》共6册,总字数超过130万字,向海外华人宣传祖国的大好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湖区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记住外砂》主编金利明认为,下埔新乡创村早于汕樟轻便铁路,因汕樟轻便车而兴。汕樟轻便铁路在下埔设站,大大缩短了华新村与汕头埠的时空距离,原本偏居一隅的华新村成为城市近郊,商业利用价值骤增。加上当时华新村邻近的“外砂市”拥有诸多典当行、批馆、银庄,金融类关联资源较为集中,产业氛围非常浓厚。因此,作为金融大亨的陈炳春选择在此定居置业,占尽天时地利,既有一定特殊性,又有相当代表性。由此也印证当时外砂一带金融行业的活跃程度。

【延伸阅读】

身后事成俗语 幽默不失道理

生前声名显赫的陈炳春,身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句俗语的主角,令人啼笑皆非。

据民间传说,1939年陈炳春和长子陈益章先后在泰国遇害身亡,因逢国内抗战,时局纷乱,他们的骨骸未能运回故土安葬;战后,陈益章的灵柩先运回华新村上葛尾埔下葬。由于陈家是华侨巨富,葬礼隆重,附近村民闻悉,急忙准备祭品沿途迎拜。陈家则备厚礼答谢,众人一时获利不菲。时有滑头者,仅用一个猪头便在路祭长龙中重复摆了3次,获得3次赠金,所得甚丰。

隔年开春,陈炳春灵柩也运回外砂下葬。消息传开,有贪小便宜的人早早就前往摆设祭品,以图比上次更多获利。殊不知,这一次陈家只回赠祭拜者每人二元,为防止一个猪头重复路祭,逐一划上记号。有与祭者因此吃了大亏,受家人埋怨说“今日无去讨赚,赶人食早早去拜陈炳春”。自此“食早早去拜陈炳春”这句口头禅就流传开来,比喻做了赔本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告诫世人切莫心怀贪念,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