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濠江区河浦怀德广场高大的牌坊式寨门进入,坐落着河北社区的古建筑群,它保留有大量明、清、民国等各时期有特色的古建筑,司铎旧家就是其中一座。该建筑呈现了潮汕民国时期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其背后的故事反映了汕头开埠对周边乡野经济的带动,以及濠江河浦一带在清代、民国时期,民间家族向政府承办饷盐业务,将本地沿海出产的海盐转运邻省山区等之史况。
司铎旧家为民国后期日本侵略汕头结束时所建。厝座较为小巧,虽是潮汕传统四点金格局,但其装饰风貌已是西风东渐了。正门凹肚门楼及八尺门压石上的小天使、鹰等西式吉祥物与幸运之神浮雕,镜面似的纯手工彩色细石水磨门肚壁,宅内多幅体现海外港湾码头、现代高楼、哥德式教堂、罗马式建筑与雕塑等的西洋水彩壁画……所有这些,都可算是洋为中用。由于外来建材及装饰风格等的运用,形成了潮汕民国时期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
厝座一旁原有一书斋,是该宅先祖小楼公学习之所。据其后裔陈廷文先生介绍,司铎旧家坐落之巷原称“旗杆巷”,以“司铎旧家”为门匾,是与陈氏十八世祖小楼公(讳刚字永纪)之官衔有关。陈氏家族历来诗礼传家,善于与外界交往,兼之小楼公勤奋攻读,于清中期历科举在朝为官,为儒学训导,官至三品。这僻壤乡村不仅出了小楼公一个三品官,还有陈猷年、陈泰年、陈作舟等文艺大家和县令等,可见该村崇文重教之风盛也。
小楼公荣退归故乡后,教子育人,并于清道光时期创立利贞公司。公司向清政府承办饷盐业务,将近沿海出产的海盐转运至江西大庚岭、梅县大径岭等地,经由当地盐务商转售。清末鸦片战争之后公司业务才逐渐低落,直至民初停办。据说小楼公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所生十子也个个有为。其中,二房公曾上书清政府主张学习黑旗军抗法,提出建设海军以抵御列强侵略的必要性;四房是武举,曾被朝廷封为南澳总兵,可惜圣旨下达时,因患疾而未能赴任,于是,圣旨被奉于“钦祖家塾”祠堂,现祠堂正中悬匾“圣旨牌”是也。
踱步于宅内,欣赏着石雕、壁画中富有时代感的海外风情时,我不禁生好奇:此建筑坐落于乡野,在精巧的宅第中,海外建筑元素的运用却占据了不小的比例,难道始建主人也如众多潮人一样出过洋么?
答案是“非也”。据主人介绍,利贞公司至民初停办后,各房子孙便另谋发展。长房先祖有制作饼食的传统,其中,宅主在建此宅前便已创立了在当时名噪一时的创兴饼铺。饼铺开张不久,名声很快就打响了。据说这与他们的经营观念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后裔总结,个中主要应有几个因素:一是进料上乘,创兴饼家每次进料都不辞路途遥远,坐船渡海到汕头找信誉好的大商家,如玉合商行等,长期固定合作买原材料。二是祖母的善良贤慧,请得来并留得住大师傅,祖母厚待饼铺师傅员工,师傅员工同心合力保证食品质量。三是祖母自己带头勤俭节约,一家老少都参加生产制作和劳动。由于恪守这样严谨务实的生产经营和待人接物方式,才使创兴开业不久便成了有名的铺号。
创兴的全盛时期也得益于汕头埠的繁荣。据主人回忆,民国时期,每当出洋的船入港传出螺号声,就有人赶来创兴买饼。那时的包装很特别,先将饼一块块整齐装进陶钵(潮汕人俗称“脚钵”或“浅鼎”)摆满,再用竹叶封紧钵口,贴上创兴商标,最后用草绳扎紧整个陶钵,上留可提绳索。就这样一钵一钵提上船,一钵可装三十几块饼。创兴生产可作祭神供品的饼食糕点品种相当多,比如酥糖、米润等,有数十种之多。虽是出口外销做得出了名,但大的销量主要还是在本地,即河浦及潮阳一带。创兴号直到土改后才没再继续生产,据说铺里的大师傅另谋到汕头饼干厂当了饼食师傅。
陈氏家族历来与外界关联密切,创兴产品出口外销,更促使他们不断接触到海外新时代气息,故当其发迹后要建造宅第时,便在传统建筑中大量采用了当时最为时髦的西方建材和装饰风格,并启用了先祖“司铎”之称号为门匾。这种奇特的景观也是潮人以物态的形式表现潮汕人固守传统性格和开放意识的融合。
从宅第中出来,古巷一如我来时一般安静。旧时旗杆巷的繁闹景象,今时是看不到的了,先人旧事、画堂深院,尽成陈迹。然“司铎旧家”传达出来的思想伦理却与时光交相辉映,清风长留。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