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涌现的杰出文化人中有:曾受江泽民总书记访谈的黄允中。他是广美人,旅居汕头市、从教40多年的退休教师。其夫妻及父亲、儿子、孙女等一家四代从教,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1995年12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汕头时,在广东省省委书记谢非、省长朱森林、汕头市委书记许德立等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到黄允中家中访问,一时传为佳话。旅居汕头市另有一位名老教师黄修业(已故),他于上世纪30年代随行医的舅父到香港,就读于香港英文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于揭阳真理中学、汕头市聿怀中学,任英语教员40余年。80年代退休后,发挥余热,又开办了成人教育英语班和粤语班,10多年时间培训出高水平的英语、粤语人才几千人,受到汕头市人民政府成人教育办的嘉奖。其4个子女均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教育、新闻等工作,其中大儿子黄汀波现为医学教授。
    旅港知名文艺家剧作家黄蔚文(1924~1999)生于缅甸仰光,幼时由父亲带回广美村,正值抗战时期,在村里的广雅书社读书。后到柬埔寨、香港谋生,在华侨办的《热风报》任文艺版编辑及两个专栏的撰稿人。他创作了《李三娘》、《杨乃武与小白菜》、《一门三状元》、《唐明皇游月宫》等一批潮剧剧本,在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上演后深受华侨欢迎,历演不衰。他后来迁居香港,晚年成功地发动旅港乡亲捐建“广美初级中学”校舍。黄蔚文有6个子女,有5个毕业于巴黎、悉尼及香港等名牌大学,是“书香家庭”。
    现代潮剧的第5代“教戏先生”黄洋汉(1935~)解放前夕,在潮剧界还实行童伶制时进入潮剧班,但不是卖身。凭着一股顽强的精神,从“跑龙套”到反串“青衣”。他从上一代教戏先生的口传身教中继承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成了教戏先生的第5代传人。改革开放后,他成为有所作为的潮剧团长兼导演,又刻苦学习作曲并获得成功,他曾为多部潮剧作曲,其中小潮剧《骂鸭》于1979年参加县和省汇演并获奖。退休后曾任汕头市金龙潮剧团团长。在戏剧演出市场低迷的当代,他一家仍然投资经营着两个潮剧团,2003年7月,他随现任渔湖潮剧团团长的三儿黄锡宏率揭阳市艺术馆潮剧团赴马来西亚演出,连演99场,欲罢不能。
    农民出身的文艺家黄光启(1936-)他高中毕业后又自修完大学专科全部课程,改革开放后受到汕头市、原揭阳县和榕城区聘任为文艺、文史办公室编辑。其文艺作品《蜂花结缘》、《兄妹夫妻店》、《风流村长风流案》等获潮汕文艺评比一等奖。醉心文史研究,曾参与《渔湖区志》、《揭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揭阳县志》的编辑工作,1999年编辑出版《广美文史》。政协揭阳市榕城区委员会第一、二、三届文史委员。1986年加入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至于市、区一级的社会职务就很多了,可见其在文艺文史方面是颇有建树的。
    黄奇遇的勤奋好学精神推动了后世的学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正如他为广美村撰写的《广美世系》诗中所言:“文明开盛世,功勋报尧天”。
    侨居寻踪,诠译广美人“经商过番”的特殊经历
    走马广美村,见到不少别具一格的西洋式的建筑。据介绍,这些建筑大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华侨或港澳同胞兴建的府第。据广美村1999年的不完全统计,全村旅居缅甸、印度、印尼、新加坡及欧、美、澳诸洲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比当时全村总人口3600多人还多。但是,广美人“过番”有别于其他早期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的华侨。
    那么,广美人又是怎样大规模移居国外的?溯源而上,可从黄奇遇于清顺治十五年捐赠奖学书田的义举说起。对于贫苦的农家子弟来说,黄奇遇捐出的81亩书田的租谷,“带租贰佰零壹石陆斗,带秋粮米肆石正” (据黄奇遇《捐书田书》),折算每年共有谷子1240多公斤,另有秋粮(米)240多公斤,这是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村中适龄学童纷纷要求入塾读书。因此,广美村的私塾、书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人多了、文化气氛浓郁了,人们的眼界也开阔了。他们不再固守一方土地,不少读书人从商,谋求经济上的翻身。这就是文化发达带动经济的发展。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广美村的商贸非常发达,并涌现了一批商贾巨富,如“日日升”号,除在本村开设一家典当铺、糖房和一艘呷板大船营运之外,还到广州十三行街开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日日升典当商行,并且拥有整条街的大部分店铺房产。
    道光年间,广美村有黄朝纲、黄肯堂为首的商人,他们各置一艘4帆呷板货船北上经商,主要贩运蔗糖、夏布等潮汕土产到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销售,返程又贩回干果、药村及闽浙特产来揭阳批销,均纯属“内贸”性质。其时,也孕育着“外贸”雏形——揭阳出现第一个到上海经营潮绣(抽纱产品)与外国人进行交易的商人黄思敬。
    黄思敬做起潮绣生意,缘起于跟随其叔黄肯堂经商。同治五年(1866),黄肯堂营运本地出产的蔗糖、夏布等土特产北上,其长侄孙黄思敬搭乘其船到处游赏,当他在上海街头看到“红毛人”(英国人)大量收购刺绣时,感到好奇,上前一探听,见到这种刺绣品与家乡所产的同类产品相差无几,价格却高出好几倍。黄思敬读过书,头脑灵活。于是,萌发专营刺绣的念头。回到故乡即筹资在潮汕一带购进一批刺绣品,于次年运往上海,与英国人做起生意来,而且经营顺利,赚了一大笔钱。经营抽纱多年以后,又把此商机传授给村中侄儿辈黄友尊、黄愈逸。黄友尊经营刺绣品到上海、天津等地,还在天津“小白楼”开了一家
  “番花”商行。黄愈逸则是广美村开拓对外贸易的第一人,他直接贩货到南洋等地销售,以“南春号”在缅甸仰光、印度加尔各答分别开办了两家花绣品商行,进而经营百货类,生意做得很红火,遂返回本村招募伙计前往看店。    
    及至光绪末年,,广美村人又在香港开辟了刺绣商行,其中有黄仲山的“商务”号、黄树德的“复荣”号,均成为富商巨贾。此后,广美村经营花绣品的人越来越多,以至发展到揭阳的许多地方,他们走出潮汕,漂洋过海经商并定居海外,使广美村成为著名侨乡。
    广美村旅外乡亲常怀爱国爱乡之心,与国内乡亲情浓于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家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他们闻讯,纷纷从境外汇来批款,寄来食品、衣物以解乡亲们的燃眉之急,度过连续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在生产上,侨胞们资助的项目从最不起眼的浚溪建闸的水利工程做起,以利农耕。当国内化肥十分紧缺的时候,印尼侨胞黄平章、黄愈琚、黄泰明等人,特意购买大批化肥支援揭阳、汕头的农村发展生产。长期以来,广美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为家乡的教育、福利、慈善等事业慷慨解囊,其中有由20多位香港同胞联合捐建的“广美初级中学”新校舍,是潮汕地区最早由旅外乡亲捐建的教育设施之一。

你是本文的第120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