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之间,《潮汕文库》(以下简称“文库”)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过三十载春秋。因缘际会,我除了阅读文库中的大部分著作外,还有幸参与其中几本书的编著工作。

第一本书是《潮汕历代书画人物录》。书的主编是业师蔡仰颜先生。我最早知道文库的情况正是蔡老师告知的。老师于1991年从澄海人大调任汕头画院副院长不久,适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他当选为学术委员会委员。老师长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及潮汕艺术史的研究,文化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批立项课题中,老师主持的《潮汕历代书画录》名列其中。课题立项后,老师很快就请得饶宗颐先生的书名题签。他召集了林凯龙、黄刚、蔡泽瑾等数位师兄开始分工拟稿,并以专栏形式在《汕头特区晚报》的《艺之林》版刊登。1995年底,我在同学陈琳藩的介绍下,得老师厚爱,参加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尝试撰写人物小传。在这过程中,老师指导我阅读文献,到博物馆和各处名胜现场学习书画的鉴赏,这是我参与文库的开始。

2000年底,我退伍回乡后,继续参加撰写工作,与琳藩兄合作了多位潮籍美术家的小传,并经老师审定,再共同署名在报刊发表。之后十余年,老师虽有将书出版的计划,但因客观条件不成熟而未成。直到2015年,文化中心与暨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启动新的文库编辑工作,编委会在第一批出版计划中就把这本书列入。此时老师年已近九旬,精力不及以前,就由汕头大学艺术学院的林凯龙老师和黄刚师兄接捧,先将人物串珠成链出版《潮汕近现代美术史略》,再在2019年完成了全书,顺利出版,我也忝列副主编。

第二本书是我所著的《汕头影踪》,同样是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新的文库启动之时,我正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老照片研究汕头城市文化的同时,应《汕头特区晚报》之约,撰写老照片专栏,于2016年8月将报刊小文结集《汕头影踪》出版,成为新文库第一本出版的书。

第三本书则是尚未完成的《潮汕老兵口述史》。这本书原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度的课题成果,我用数年时间和课题组成员搜集了几十位潮汕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料,几经筛选,最终将其中12位老兵的文字结集。因为口述史涉及面广,要求较严,书稿虽多次修订,但仍未出版。

正是因为有以上几本书的因缘,使我几乎见证了文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经历。三十年来,文库出版了四百多种各类文献,如此规模在地域文献的出版工作中实属罕见。正因如此,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区域史研究数一数二的一个典范,用“起步早、影响大、成果多”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三十而立,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库从大到强,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窃以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进校园,加强党校学员的潮汕文化宣讲。在各级党校内设立文库专题图书角,方便学员阅读,提高党校学员对潮汕文化的了解。同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在相关人员培训中增加潮汕文化专题课程,增强学员对潮汕文化的了解,搭建研究会、研究中心热心潮汕文化的各界人士的交流沟通平台。

二是多手段,丰富文库的宣传方式。通过视频号、公众号等时尚的传媒手段,借助智能产品,将文库内容进行可视化制作,让潮汕本土及在外潮人都能方便地学习、了解潮汕文化。在合适的时候到广州以至北京举办文库成果展,而在新文库书籍出版之时,可以举办首发式或研讨会的形式扩大影响力。

三是抓特色,加强专题研究和文献整理。文库的专题研究可以“侨”为抓手,以侨批、侨乡、侨领、归侨等专题性研究,打造文库特色品牌。文献整理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潮汕先贤(如李龄、肖端蒙、林大春、林熙春、郑之侨等)的文集、年谱整理,二是对海外及非潮籍人士的涉潮文献的整理,三是对潮汕红色文献的整理(比如《老一辈革命家涉潮文献》《革命家与潮汕》的整理)。

以上三方面,简单说就是“进校园、多手段、抓特色”。与国内其他区域文库相比,相信以我们研究会、研究中心为主导建设的文库,未来一定能精准定位,突出优势,错峰发展,做强特色。

值此喜庆之时,谨作小诗以贺:

秋实春华显学明,成裘集腋业初成。

传薪继往铭功事,接轨开来未了情。

且觅雪泥留指爪,敢教沧海起潮声。

文心更合新时代,再振雄风硕果盈。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