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永和街的记忆 最新 图1张

    它是“四永一升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30年代对汕头的商贸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承载了几代汕头人的记忆,以其独有的历史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永和街,是小公园片区“四永一升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座城市里老一辈人脑海中抹不去的回忆。曾几何时,永和街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并以其独有的历史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数年来,喜欢怀旧的我通过收集史料,走访原住民,发现永和街在上世纪30年代对汕头的商贸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实是一条不寻常的老街。结合此次“创文”保育活化老城区,让我们共同来寻找藏在永和街的记忆——
    扇形辐射城市格局的产物
    永和街的建造和形成,应取决于当年汕头埠的地貌、走向,也就是为连接港口交通而呈扇形辐射。民国十三年(1924),汕头市政厅在城市改造计划中就提出街路依据地形,力求美观而便利交通,取方格形、放射形与环状形三种方式相结合,互相联系,可达各区。此后在民国十五年(1926)的计划中则体现了以小公园为轴心,从西至北,以进一步发展沟通内陆之水运和铁路、公路陆运为主要目标。正因为如此,在随后的开发、建设中,老城区才会形成如此典型的放射道路网状的城市格局。永和街就是这扇形辐射城市格局的产物。
    众所周知,永和街与永安、永泰、永兴街和升平路合称“四永一升平”。如若从南到北排列的话,顺序应该是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其中永和街街口在小公园的南生公司(百货大楼)旁边,穿越永平路、德兴路、商平路、海平路、西堤路至石大桥边的五金建材厂。永和街在“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永新街”,后恢复原名。其范围内还有7条横巷和后巷。光绪十四年(1888),这里曾发生大火灾,烧毁房屋300余间。
    永和街的“黄金时代”应该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当时澄海的陈黉利家族在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海平路、福合埕和中山公园前一带所兴建的400多座新楼房(约占这个时期全汕头市所建新楼房的三分之一),其地皮是由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在掌管家产时购置的,而决策主持建造的则是陈立梅的次子陈守明这一代。建成后的一部分楼房转卖给来汕营业的华侨、侨眷、侨属。永和街直通小公园,使得商家踊跃在此置产业、开行铺,在现存的1946年汕头市电话簿中,清楚地记载着当年各大商铺的电话号码,这是佐证之一。解放后,因社会变革,那些商号行铺都被公私合营了,留下的房屋大多成为民宅民居或街道小厂,永和街的“黄金时代”终告结束。
    如今,永和街已是残缺不全,一片凋敝,犹如一个垂暮的老人,孤寂而冷清。永和街口段由于小公园旧城改造,已在2004年4月被拆毁,永平路至德兴路段划入联升花园范围,其它街段尚存,但沿街很多旧楼多属危楼,老旧残破,少人居住。最近的一天,我走进这片百年老街区,在宽窄不一、崎岖不平的永和街上来回走了几趟,努力寻找昔年繁华的残迹,很难想象它当年承载过那样的历史重负。
    昔年以经营南北生意为特色
    永和街,以拥有二三十家经营南北生意的南北行为特色。南北行是香港昔日一种商行。香港开埠后,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当时中国南部的部分货物会经香港运到北部,反之亦然,从事这种业务的商行便被称为南北行。
    有资料表明,民国时期的汕头埠本身缺乏特色产品,但整个粤东以至闽西、赣南的特产都很容易便可以通过水陆二路向汕头聚集,然后流向四面八方。这其中有蔗糖、盐、南金、瓷器、棉布、烟丝、茶叶、草席、渔网、抽纱、咸菜、菜脯及其它土产。汕头又处南北洋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货物也在这里集中,北至青岛、天津、苏州、上海、宁波等地,南至暹罗、安南等东南亚国家。在汕头进出口的货物如米粮、药材、大豆、蒜头、干果、丝绸、木材、日用百货、煤油、火柴、香料、胡椒、珠宝等,不管是在汕头转口,还是供内销及在市面批发,都在永和街的各家南北行经营范围内。根据1947年汕头时事通讯社出版、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记载,在1934年工商登记中,仅设在永和街便有二三十家,其中有美合(48号)、振南(70号)、信裕太(73号)、集太兴(109号)、裕大成(140号)、裕和庄(142号)、同利盛记(145号)、海记(150号)、创兴(153号)、兴昌(永和五横街6号)等。其中,在永和街126号,由澄海人开办的厚丰行是较大的一家。这些进出口公司,撑起汕头经济的半壁江山。
    曾是汕头埠金融一条街
    永和街还被称为“金融街”,来源于钱庄、汇兑业和侨批业的兴盛。
    据《广东银号简史》介绍:“汕头自开埠以后,商业逐渐繁荣,内外贸易兴旺,金融业也随之得到发展,成为广东东部潮梅的金融中心,而银庄是汕头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汕头银庄分银庄和收找店两种。经营银庄者主要有潮阳、普宁、揭阳和潮安、澄海、饶平两帮。最早的汇兑庄是澄海人创设的诚敬信庄。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汕头已有银庄12家,民国二十一年(1932),更发展至60多家,此时为银庄业最繁盛时期。”在这银庄业最繁盛时期,每年汇入的侨批款达两三千万银元之多。当时的“四永一升平”地域是金融业的集聚地,银庄、汇兑和批局共有100多家。其中永和街的银庄、汇兑和批局就占41家,这还不包括保险、收找、晌押等金融业务。从民国二十二年(1933)地方政府公布的《汕头钱庄、汇兑业和侨批业情况》中可看出,当时开设在永和街的钱庄有振丰庄(15号)、郑锦发(55号)、允安庄(58号)、全成庄(74号)、马合丰(74号,兼营侨批)、理元庄(83号,兼营侨批)、郭仁隆(115号);开设在永和街的汇兑庄有义安(32号)、暹兴利(37号)、仁记(38号)、炳利元(51号)、佳成(66号)、有信(68号,兼营侨批)、宏信(68号)、合丰(78号)、光益(85号,兼营侨批)、郑顺成利(97号,兼营侨批)、鸿发(98号)、光德(98号)、永安(99号)、智发(100号,兼营侨批)、鸿发盛(100号)、普通(109号,兼营侨批)、仁茂(117号)、明成(130号)等。
    侨批局,也称批馆,是随着清代华人漂洋过海后出现的产业。那些在南洋谋生的华人,必须寄钱养家糊口,寄封信报个消息,在外汇与邮政机构尚未出现的时代,民营的侨批局便应运而生了。每个批馆必须同时在海外及潮汕各地设立对应的机构。那边负责把批信款项收集、运送到潮汕,这边的批局则由专门的“批脚”把批信送到各乡各村的侨属手里,然后再把回批集中送回原发出地,交到寄批人手里。这样一来一往,才完成一次寄批手续。在汕头埠,抗战之前就已有66家批局,设在永和街有悦记(10号)、协兴盛(12号)、泰怡昌(36号)、天外天(41号)、宏通(41号)、振盛兴(47号)、宏信(68号)、有信(68号)、理元(83号)、光益庄(85号)、振丰(95号)、成顺利(97号)、黄潮兴(97号)、光德(98号)、永安(99号)、普通庄(109号)、致成(110号)、马源丰(112号)、蔡南成(115号)、成顺利振记(120号)裕大(140号),还有现盛、忱记等。其中有信批局是澄海城北人在1921年创办的,股本达16万银元,总经理是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的黄峻六。有信银庄专设侨批部,除承揽海外联号托解侨批外,还承解汕头市和邻县同业解往香港的回批,是规模最大、信誉较好的一家。设在永和街47号的振盛兴批局,创办人是澄海上华曾仰梅,该批局与曼谷的批局联号,负责中转曼谷本号总局及其它批局转递的侨批。
    吸引不同行业来此经商
    永和街是寸土寸金的商家宝地,除了上述这些行业外,还有其它行业在这里购置铺面,争夺商机。有负责客运业务的船务公司、有从事房产中介的房地产公司,还有民声报馆以及外资洋行和买办商行。此外,还有裕泰布行及几家绸缎庄,一处名叫“兴记行”的专门经营锡矿以及船务。曾任潮阳县长的沈子卿,也在永和街从事商业。在南生公司旁的巷口处,有一家专营素菜的“极乐酒楼”,还有一家牛肉馆,是众多“头家”洽谈生意的场所。
    一位在此生活了70年的原住民对当年永和街各家商铺如数家珍:南生公司所在位置是永和街1号(在上世纪60年代初,百货大楼西北角底层扩建,拆去永和街1号),后面是“极乐”素饼店;街口是李益大糖果店;街头是创建于1921年的汕头广告公司,沈阁书任经理,主要办理拟稿登报、写街招、贴广吿、分送传单、巡行广告等;25号海珍醉记酒楼。沿街往西走,39号是建材商行;42号是三星电池厂;54号是药材工场;58号曾经开过火船行和纸行;59号和65号分别是同南春、泰隆古玩店;66号是杨君远药房,专卖疳癪糕、小儿肥儿丸;69号是茶叶商行;108号是德国银行;112号是货栈仓房;123号是贸易商行;137号是宁波同乡会会所,主办人为华馥堂;161号是连通筑路行车公司。关于连通筑路行车公司,我从林馥榆《南洋潮商典范:林连登》一文中获知:1946年,79岁高龄的林连登(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回到家乡,目睹多地公路在日本侵略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交通堵塞,流通不畅,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时任两广监察使刘侯武和原十九路军师长、抗日名将翁照垣出面,请林连登投资修筑公路,这与林连登的想法不谋而合。为支持家乡的交通运输事业,林连登积极发动集资,并请求当局批准给予他潮阳、普宁、惠来和南山管理局等地的路权,由他开办筑路行车公司进行营运。获批准后,林连登便着手成立连通筑路行车公司,公布招股章程。他带头投资港币80万元,聘请翁照垣为名誉董事长,原潮阳县长林志见为总经理,将总经理办事处设在汕头永和街161号,并亲自督促筑路行车公司尽快修筑公路,修复潮阳和平桥,筹划购买汽车等事宜。
    今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视察了小公园片区之后,指出:“要重振汕头,就要先把小公园这个汕头人的精神家园建起来。”并提出了“要把小公园当成文物来保护,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具体要求。借此契机,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和发展好商业老街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当前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你是本文的第136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0、10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