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盔头 舞台上的精致行头 文化习俗 图1张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一身靓丽得体的装扮能为人增光添彩,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也是如此。潮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演员的服饰也比较华丽,各种头饰头帽相当精致。潮剧演员所戴的帽盔在行业内统称为潮剧盔头,盔头的制作艺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艺,还必须具有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严格按照潮剧传统的“盔箱规制”套样中规中矩地制作出来。这项技艺作为剧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潮剧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师从父亲 酷爱盔头
    潮剧的剧装一般由戏班艺人制作,在潮州、揭阳等地民间也曾有剧装作坊。据了解,汕头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就有剧装作坊,如位于民族路的“合法剧装社”、国平路的“金记剧装店”等。解放后,这些作坊公私合营组成汕头市剧装工艺厂。后该企业因老艺人相继退休、故去,加上“文革”期间古装潮剧停演等原因关门,现已没有专业从事剧装生产的企业。
    年过六旬的陈衍庭是市级潮剧盔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其父亲是已故潮汕知名木偶及剧装艺人陈其盛。深受父亲的影响,陈衍庭从小就对手工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放学后经常跑到剧装厂的橱窗前看工人制作。陈衍庭1973年开始随父亲学艺。改革开放之初,古装潮剧陆续重返舞台,各潮剧团队需要大批古装戏服,父子俩开始从木偶制作转向潮剧盔头制作。
    40多年的工艺生涯,陈衍庭不但熟悉各个行当的盔头特点,而且还不断创新盔帽品种。为了做出适合潮剧表演的盔头,陈衍庭经常倾听潮剧表演者的意见建议,对盔头的制作进行改进。他制作的盔头美观耐用,为潮剧表演增光添色,受到潮剧名角的肯定和赞扬。随着名声逐渐传开,找上门来请他做盔头的人络绎不绝,除了潮汕各大潮剧团之外,湛江、漳浦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潮剧社团也慕名前来订制。
    盔头制作 工序考究
    潮剧盔头是根据剧目的需要,按照几百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套样来制作的,一般分为冠、幞、巾、盔四大类,品种多达六七十种。要全面了解,并根据不同角色的表演需要,用盔头来体现不同人物的特点,绝对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记者近日来到陈衍庭家中,他正与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赶制一批盔头,供一剧团下乡演出时使用。陈衍庭说,制作盔头花费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7道工序。先在纸上画好图案,后放在约2毫米厚的纸板上依样裁剪;再将裁剪好的纸板折成帽盔形状,边缘接口用数层毛边纸粘贴牢固,再用电烙铁进行烫熨,制成帽坯;接着用直径1毫米的铁丝卷上丝纸,用白乳胶将其在帽边贴紧,给帽盔边缘加固;除幞、巾类帽子等外,制作盔冠需在帽坯外用特制工具将牛胶粉挤压成不同图形花纹凸线,增加帽盔外观的立体感,这镶凸工艺是潮剧盔头的艺术特色,制作幞、巾类帽子应在帽坯贴上各色绸缎面料,制作盔冠时需在外观上进行彩绘;然后在帽盔里涂防湿漆,以免演员出汗导致帽盔受潮变形;最后,按各种盔头的不同要求,将珠片、帽脚、帽巾、饰珠、绒缨、花翎、饰片等装饰品组装成成品。
    7道工序中,最考老师傅功夫的,莫过于被称为“捏凸”的镶凸工艺。陈衍庭眼睛紧盯着台面上的配件,用手按压由牛胶鱼大理石碎石粉搅拌而成的材料,在原本设计好的厚纸板上挤出线条。他说,走线条时必须均匀,特别是在下笔和收笔时。“这还不是最难的。”陈衍庭妻子拿出一叠剧团提供的设计稿,她说因为设计稿都是大致绘制,具体的操作要盔头师傅依靠多年经验和对潮剧传统剧装“衣箱制”、民族民间服装的常识来制作。
    蕴含文化 反映历史
    潮剧盔头制作过程集设计、裁剪、镂刻、彩绘、镶嵌、绣织于一体,每一只盔头都是纯手工制作,其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庄庆生表示,潮剧盔头的制作技艺与潮剧历史同源,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为潮剧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以及民众的审美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同时还反映了潮剧文化艺术沿革的轨迹,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
    然而,由于潮剧盔头是纯手工打造,如今愿意静下心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陈衍庭指着一顶公主或皇妃佩戴的文凤冠说,这顶盔头就要花费70多片花纹纸板,上百颗珠子等插件,花四五天时间才能完成,若不是对盔头制作的热爱,是无法完成的。如今,在潮汕地区懂得做盔头的人已不多。除了陈衍庭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从事盔头制作外,这项独特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保护与传承这项宝贵技艺,潮剧盔头制作技艺已被我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是本文的第61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2、1
作 者: 李德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