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兴里 被遗忘了的民国时光 最新 图1张

    明兴里,是位于潮南区峡山街道义英社区的一处民国时期大型私家宅院。该宅院开始兴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完建于民国初期,以潮汕特有的“驷马拖车”建筑格局为主体中心而依次展开营造。宅院用墙垣围护起来,两个大门分别开在东南角和西北角,这样就能“山泽通气”,里面总共建成祠堂1座,“四点金”民居11座,“下山虎仔”民居7座,西边还筑有两座碉楼和一字型的走马楼,是峡山街道辖区内面积最大的民国建筑群落。
    宅院的主人姓翁,乡里人后来都尊称他为鞋爷。清王朝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沿海城乡人民生计更是雪上加霜。宅院主人所在的义英乡地势低洼,毗邻练江江畔,加上水利不修,一遇大雨便灾害连连,乡民苦不堪言,生活艰难。主人青年时期迫于生计,来到华洋杂处的中国大都市上海谋生,历经多年的拼搏奋斗,终于站稳了脚跟,闯出了事业,创办了“明兴”典当行,累积了相当财富,成为旅居上海的潮汕籍殷实富商。
    正是基于主人极其雄厚的财力,宅院工程采用以潮汕传统民居为体,西方装饰风格为用的建筑理念,大量引进西方的纹样和罗马柱式。房屋的木梁、石材均是精雕细磨,华美精致,部分建筑整体还使用了罕用的“红毛灰”(水泥)建造。大屋小屋的门面上贴上了来自西方的花纹磁砖,显得高贵大方。宅院里面四处可见的书法题刻,都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所写,包括“海派”先驱赵之谦、一代宗师张裕钊、“两代帝师”翁同和等大家手笔。置身其中,宛如观书法展览。站在碉楼极目远眺,宅院里一排排比屋连瓦的屋顶,无边无际,可见其工程营造规划之大。
    宅院建设完成后,远近闻名,风光无限,不少与主人有交情的人都前来道贺参观。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人一家迁往外地。
    如今,宅院东南角大门石匾上的“明兴里”三个大字,早被人为使用石灰覆盖而不能辨认。重新走进这处偏于社区一隅的宅院,只见猪舍成片,荒草丛生,污水横流,但是脏乱显然并不能够遮挡住宅院昔日残存的风采。
    漫步在纵横有序的巷道,驻足在碉楼的小窗台,深吸一口气,蓦然发现,时间早就在这里停留,为它刻上了年轮,斑驳的灰墙上,走马楼的过道口,小屋门上的把手……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座被冷落了的私家宅院,是一段被人们遗忘了的民国时光。

你是本文的第121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0、24
作 者: 周 吉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