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旧建筑讲述汕头传说 最新 图1张

    人不能没有自己的记忆,城市也不能没有它的往昔,老街旧屋收藏着许多光阴的故事。
    童年时我住崎碌尾,随大人到市内的朋友家去玩,朋友住在距外马路头不远的一条巷道里。大人们在客厅喝茶聊天,我们小孩在天井玩耍,印象中这楼房有半圆的窗框,上面有好看的浮雕;彩色的窗玻璃显得洋气;通往楼上的木楼梯油漆得乌亮踩踏得发光,显得厚重稳固;还有双扇对开的沉重大门,奢华阔气……这些让童稚的我隐隐感觉到房子的不一般。
    潮汕人善于为生计打拼,他们背井离乡出洋过番到异国寻求生路,不少人通过辛苦努力后拥有自己的财富,因对故土一往情深,回乡兴建房屋,自然带回异国文化,因此影响到城市起步之初的民居特色。而且汕头当时是华南的大港,作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节点,英、美、法、德、日等国家先后在此设领事馆,竟达18国之多,堪与如今的广州等城市并肩。随着贸易的发展,开办洋行、教会,建设码头、仓库,开展海运贸易,到上世纪初,汕头港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繁荣港口了,渐渐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洋人大批涌入汕头,修建了大量西洋风格的建筑,并融进了中国元素尤其是潮汕特色,融贯中西风情。传统的本地民居建筑样式源于中原,又不囿于原有的程式。潮地近海,暑湿多雨,时有台风,不用江南常见的马头墙,屋顶屋脊多饰以神兽雕像,常塑龙凤、神仙,以独特的嵌瓷工艺铺陈表面,以取代易被风雨侵蚀的彩绘。石雕与木雕则是建筑房屋最主要的装饰,其繁复与精细程度常令人惊叹。而西洋材料及西式建筑风格又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如西式的几何纹理图案的运用等,糅合本土特色而形成了特有的“汕头老建筑”,因而别具一格。
    城市的历史文化如同它的灵魂,老建筑是具体的形象诠释,老街区旧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含量,它们不仅是城市自然、优雅、宁馨的景致,更留存着大量原始信息,沉淀了丰富具体的历史人文物质形象,这是文字、照片甚或录像等资料都无法企及的。在老城区徜徉,眼前的旧街老屋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曾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上演过哪些生活的幕景?
    独领风骚的南生百货大楼,它的故事就为老汕头人津津乐道,早已耳熟能详了。在老市区的镇邦街7号和海平路97号,还有两处红色交通站旧址,那里又有过怎样的风云际会?当年经汕头进入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以及各级干部达200多人,其中有周恩来夫妇、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张闻天、项英、博古、叶剑英、董必武、聂荣臻、杨尚昆等中共重要领导人。上海临时中央和苏区红军的交通大动脉中,汕头这一节点举足轻重。本地许多为交通站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党员群众,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老屋在默默地诉说传奇。临外马路与大华路交界处的两座“红楼”,皆以红砖修砌,中式庭院,假山鱼池,天井以大型的玻璃穹窿覆盖,门廊亦采用拱顶结构。这座楼是东征军讨伐陈炯明时的指挥部,周恩来、蒋介石等曾在此运筹帷幄,挥军鏖战。
    还有,大埔会馆、同文学堂、潮海关、老妈宫、胡文虎大楼……哪一处没有属于它们的故事?时间流转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的起飞让城市重心东移,城区扩拓了几十上百倍,人口的迁移、商业区域的转换,让老城区逐渐空心化,曾经辉煌过的老街旧屋人去楼空,路上显得寂静,房子渐渐老去,许多已一片颓败,看着让人心痛。也有些老建筑被草率地拆除重建,比如原先位于镇邦路的“客栈街”,有不少旧房子是当年留法学生归国时投宿的客栈,邓小平等人回国时曾在此地驻留,可以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今那里已成为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客栈街踪影无处觅了。
    2000年之前的十多年间,我在老市区福平路的一间职校工作,在那些日子里,我见证了老城从繁华煕攘到行人冷落车马稀的过程。当年的外马路到小公园一带,不仅是汕头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样也是市区最繁华的商业旺地,公司商场等等企业商家云集。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每逢节日前夕更是车水马龙。外马路上虽没大型商场,可几个老字号也可如数家珍,顾客盈门,如北方大厦、西南通、向群百货、新华酒家……渐渐的,宁静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两公里多的马路有多处连片的闲置商铺,开铺经营的所剩无多,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我最后一次在迁走前的单位值班,看着街上稀落的路人、偶尔驶过的车辆,还有寂静的市面,心头真有离愁别绪般的惆怅。
    新旧更替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可留住活化的记忆,是对历史与文化脉络的尊重,更是守住汕头人的精神家园。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文大行动,对小公园等已经衰败的老街区进行保育活化,让其重焕生机。短短的一年多,修复进展神速,中山纪念亭原版重建、西堤路百年骑楼修缮、一些配套设施和管理方法相继出台,旧貌焕新颜,开埠时的历史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再逛老城旧街,开埠区的一处处景观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熟悉亲切中不由涌动丝丝怀旧情怀。修整过的骑楼,修复完成的外廊、窗户、窗花、栏杆,还有拱形屋顶等,一洗之前的破败不堪,重展迷人的原貌。骑楼的立柱多采用爱奥尼克柱式,不少采用柱头与中国式圆柱相结合,风格独特别致。亦有少量采用科林斯柱式与伊特斯拉坎柱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简化,有一种南洋风情。分布于大街小巷的单体民居,石雕艺术被广泛采用,不仅见于楼顶的装饰,也常雕刻于窗框及门框,线条分割纤细图案精美生动,令人赞叹不已。穿行在老城区大街小巷,不时可见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瑰丽火花,在建筑学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又是凝固的音符。汕头老城区见证了汕头发展,还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开埠老城区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精彩,厚重,感受着这一切,我们流连忘返。我们还要带着儿孙漫步在这片迷人的街上,讲述汕头的传说,让城市的记忆流传不息。

你是本文的第191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2、25
作 者: 苏音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