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碌富人厝——振祥里的法国黄与风格派 最新 图1张

    20世纪四十年代汕头洋楼代表
  爱华街振祥里,一树如火如荼角花瀑布,一抹简淡清新黄色。振祥里13号是一座别墅庭院,楼开前门、侧门、后门,二楼客厅五个门,房间两个门。湿热的亚热带夏季,打开其中相对的几扇门,房间便极为清爽通风,这样的房子称为“吃风厝”。
  河内黄、南洋蓝,窄间深处,双层百叶长窗次第打开,典型法属印支时代建筑特色,佐证“从越南带回的法国图纸”一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的中西合璧洋楼,本地人称为“公吉屋”,指的是用钢筋混泥土固定成型,凝结而成。这个时期的公吉屋,70%为巴洛克风格,有着装饰精美繁复的山墙、柱式,振祥里及其周边的许多洋房别墅,正是如此。而比它们迟来十年的13号公吉屋,亦因其独特建筑风格被《汕头市历史建筑(第二批)推荐名录》列为“汕头欧式独栋小洋楼代表”,也是崎碌一带保存相当完好的“富人厝”。
  崎碌抽纱街区·高尚住宅区
  崎碌“富人厝”的传说千丝万缕,如同它曾经辉煌的另一个标签——抽纱。
  老汕头有“未有外马路,先有崎碌路”的俗语。“崎碌”界碑在烟墩(现张园内街),最早是烟墩以东地区的统称。因其地面沙垅广布,崎岖不平,故称“崎碌”。随着市区扩大东移,崎碌范畴变成公园路以东,到饶平路之间,北起共和路,南到海边。
  汕头开埠后,洋务慢慢集中到崎碌一带,有领馆、教堂、学校、洋行,来往洋人众多,故又俗称“番仔街”。1900年前后由外国传入并迅速发展的“番花”(抽纱)工艺,也逐渐在崎碌聚合成一个产业街区。
  抽纱原是西方的手工业品,因在布帛四边、中央、骑缝抽去纱线,制成花纹,顾名思义为“抽纱”。潮汕抽纱结合了潮州垫绣的独特技艺与新颖风格,受到喜爱新奇的西方人士的欣赏,畅销欧美、东南亚。1947年出版的《汕头指南》统计,位于崎碌的抽纱商号有60家以上。
  这个时期也是华侨投资汕头房地产的黄金时期。抽纱财富新贵的置业计划与海外华侨不约而同地钟爱崎碌街区。1922年的汕头市政改造计划规划了崎碌的高尚住宅区位,这里毗邻海滨风光,环境清幽高雅,正是营建私宅的好选择。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西合璧的庭院别墅“园”与“庐”成为崎碌的街道景观。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潮汕文化研究者陈嘉顺先生出生抽纱世家,其家族有位于忠信里六号的商号堃利、真美生,家庭小洋楼“成园”在外马路与新兴路交界处西北方向。长辈告诉他,振祥里一带都是抽纱老板旧居,13号原名“孔庐”。
  孔庐·南庐·城南旧事
  孔庐,1946年由旅越华侨孔氏兄弟所建,同时期落成的还有南面的兄弟院落——“南庐”。
  1950年代,孔庐来到第三任户主张济川手中,南庐则被征用扩建为抽纱职工宿舍区。陈嘉顺先生的祖父母曾因为抽纱同行的关系借住在这里数年。
  张济川原籍广东潮安,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创办《宇宙光》报,任社长。1957年,张济川将孔庐托管给结拜兄弟、任职过《宇宙光》报社经理的张汉昌,移居马来西亚,后又定居新加坡,教授传统诗词,并出任新声诗社社长多年。1991年,张济川与全球众多诗家共同创办全球汉诗总会,担任会长直至2001年。2002年夏,这位爱国老诗人在孔庐叶落归根。
  现居孔庐的张惠德老人是张汉昌先生的儿子。张惠德先生退休前为潮汕体育馆副馆长,同时也是一位老画家,目前为汕头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而汕头油画院的注册地点,正是孔庐。张惠德先生的女儿张芷青女士任教于汕头市工艺美术学校,也是一名画家。
  民国到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崎碌是汕头文教中心。振祥里角花院落,似水流年。画室两间,藏书万册,从那年芳华的沙龙雅聚,到这个午后孙女与她幼儿园小伙伴的下午茶,生活的艺术寓美于纯粹与简约之中,是孔庐特色的“风格派”,也是崎碌特有的“文艺编年史”。

你是本文的第140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5、2
作 者: 陈斯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