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史第是一座“四厅通”的巨宅,共建有4厅3天井和数十间房屋。屋顶可见新铺的砖瓦、新造的屋脊。惟有正厅,屋顶早已塌废。3个大厅及天井的地板,均是由长方形的花岗石板铺设的。让人惊叹的是,两个中厅的两边竟是整块的花岗石板,每块长5米多、宽约1米、厚约0.3米。在交通工具及道路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超长超重的巨大石板是如何打制的?又是如何从山上运到广美村的?实在让人费解,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的“谜”。 太史第是黄奇遇于崇祯九年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以后建的府第。 黄奇遇登第后,在京获父亲客死异乡的噩耗,告假回乡服丧,直到崇祯三年冬才孝满服除,返京待职。翌年,得授固安县令。固安县在河北中部,素来为兵家要地。但是,这个固安县并非是个“肥缺”,而是个积弊甚厚的穷县。前任县令刘伸就因被人诬陷入狱。因此,固安县被当时的官场视为畏途。崇祯皇帝因器重黄奇遇之才,遂把治理好固安县的重任交给他。 黄奇遇走马上任之前,遍访在京的知情者,初步了解到固安“顽疾”的症结,拟定了宽仁为本,除暴安良的策略。一到任上,他就深入民间调查访问,掌握了县尉张恒忠依傍朝廷宦官张彝宪,肆无忌惮地巧立名目,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等多种罪行的证据。他不惧怕朝廷奸臣的高压,无私无畏,果断地惩办了恶县尉张恒忠。紧接着,他为刘伸平了反。黄奇遇的大义也震撼了朝野。崇祯八年,清兵进犯京城周围,固安首当其冲,由于城墙矮、濠沟浅,难于御敌,黄奇遇捐出薪俸修筑城防,身先士卒,率兵守城。毙敌数十人,清兵仓皇逃窜。黄奇遇虽是文官出身,由于大敌当前沉着镇定,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深得民心。固安百姓为永纪黄奇遇建城护城之功,曾于东门竖碑纪念。 不久,黄奇遇调任东安县令。在任上,他又着手革除宿弊,免除了摊银3000余两,减轻了百姓负担。崇祯九年,黄奇遇参与修撰《熹宗实录》。在《熹宗实录》中,他不惧畏奸宦权贵,秉笔直书。他把熹宗皇帝的荒淫、奸恶太监魏忠贤擅权,祸乱朝政等史事写得淋漓尽致,又肯定了新皇朝诛灭奸党、整肃纲纪的举措,深得崇祯皇帝的赞许。 由此可见,黄奇遇建造的这座“太史第”,是名副其实的。正当黄奇遇踌躇满志报效君国的时侯,“家变”、“国变”接踵而来。他因为母丧告假回乡料理丧事,在家乡获悉李白成起义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甲申国变”。明王室先后在南京、福州、广州、肇庆建立流亡政府。黄奇遇从顺治三年(1646)开始,先后赴福州、肇庆辅明抗清。永历帝(桂王)朱由榔从桂林移驾肇庆,特旨征召黄奇遇,永历帝对黄奇遇深为器重,于永历四年(1650)晋升其为礼部尚书,继而兼任兵部尚书。然而,朝中腐败风气已开,积重难返,加上朝中吴楚二党互相猜忌,黄奇遇的许多振兴朝纲的措施不但得不到施行,反而无端遭受匝陷、中伤。黄奇遇深感痛心,也深知无力回天,于是以染疾为由,连上三疏“乞骸骨归”,永历帝虽极力挽留,无奈黄奇遇去意已决,只得准其退休归家。 黄奇遇即刻从肇庆起程返乡。其时揭阳地方政权已由清政府接管,作为明朝旧臣,黄奇遇要提防清兵搜捕。回乡后,他在广美村南溪流中一个静僻的江心洲上广种花木并搭一草庐幽居,自号“绿园居士”。这“居士”称谓原是指信奉佛教而没有出家者,黄奇遇这样自称,其实是一张“护身符”而已。后来,黄奇遇又在绿园北侧对岸修建一座小巧的书斋“瞻绿轩”,终日读书作文,怡情于诗文之中,直到寿终。 现代诗人、学者温延敬在《潮汕诗萃》“黄奇遇”一节小序中说:“亨臣宗伯,清修亮节……”这样的评价,黄奇遇是受之无愧的。 在村中老人的引领下,我们在广美村南边找到了绿园旧址及瞻绿轩。如今的“绿园”,不再是四周环水,而是由北向南伸入宽阔的溪潭中的一个小半岛。半岛尾端有一棵榕树,长势十分茂盛,榕根突出地面,盘根错节,周围林木葱茏。但是,草庐早已湮灭,新建成一座座现代的房屋。惟有瞻绿轩保护完好。瞻绿轩傍水而建,环境幽雅,门楣上原雕塑着“瞻绿轩”3个大字。 进了瞻绿轩,果然是别有洞天,正面是一厅二房,走廊下是天井,天井两侧是两间书房,两房中间是一座雅致的凉亭。黄奇遇晚年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读书吟诗、挥毫泼墨。 《广美文史》收入黄奇遇二首七言绝诗,其中一首《榕城瑞兴巷榕下石刻无题》,是黄奇遇观赏瑞兴巷一座书斋内海石湖山的人造景观有感而发的,巧妙地把故乡的“岐山”“双溪”(榕江南北河)融入诗中:“岐山护灵还护绿,’双溪如练复如蓝”,抒发了诗人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