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庙位于仙桥街道永东村南侧,是永东、西岐等行政村18个自然村6万多陈姓村民共有的祖祠。据仙桥《陈氏族谱》载,古溪陈氏的始祖叫陈十一郎,在绍兴年间(1131-1162)从福建莆田县涵头镇石狮巷迁来揭邑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街道一带),至20世纪50年代发展为斗个大聚居区,名曰“古溪”。
    陈十一郎到揭阳定居,缘于其父陈文隐于南宋绍兴年间在揭阳做官,“官揭阳县二尹,任满回闽”。其间,陈十一郎看中了揭阳的美好山水,没有随父母返回福建莆田老家,而是留在揭阳创村立籍。至明代,经济发展和人口繁衍,陈氏裔孙于康熙年间在涂库村创建宗祠。因规模较小,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今址重建,又于光绪二十一年重修。从重建算起,也有270多年的历史了。
    金漆屏门也是古溪祠堂的特色之一。在其中厅与后天井之间有数扇活动的门,既作屏风,又可开启通行,故称为“屏门”。每扇屏门上均有描金人物画,如《商汤聘伊尹》、《渭水求贤》、《齐桓公相管仲》、《孙膑下山》、《将相和》、《柳侯藏书》、《孟母择邻》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其是一些有关睦邻、劝学、尚德等主题的金漆画放在显眼的位置上,体现了陈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并成良好的家风。
    陈十一郎的后裔历代读书人很多,在科场上取得功名者不胜枚举。据《揭阳县志》(正续集)载:明代有举人陈宗虞、陈献经、陈宗鲁、陈济时等。其中陈宗鲁、陈济时是“父子举人”,分别授临江府通判和某知州。清代,考取举人者有陈锡龄、陈诗正等,今略述陈氏家庙内3块名人匾额的由来:一块是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为乾隆辛卯科举人陈诗正题辞的“鹗荐重光”匾;另一块是乾隆朝兵部尚书李煜尧为陈诗正题写的“文魁”匾;还有一块是广东布政使魏元煜为邑庠生陈凤生题写的“硕德修龄”匾。
    近现代,古溪陈氏后裔涌现的杰出文化人就更多了。《揭阳县志》(九三年版)记载的有:陈朴庵(1897-1961),13岁中秀才,后被霖田都棉湖镇(今属揭西县)光绪庚寅科进士曾习经收为弟子。民国三年(1914)起,先后在揭阳、普宁潮阳、惠来等高级中学任教40余年。他治学严谨、学问渊博,喜作诗吟咏,曾著有《璞山集诗存》,却因家贫无法付梓,在一时伤感之下,将诗稿焚毁,过后又懊悔不已。今存其上世纪60年代作《冶春诗》10首,其一云:“解放而还十稔余,神州建设娄华胥。榕城南去饶春色,信美仙桥入画图”,表达了诗翁对新社会的热爱。陈朴庵擅书法,聚“柳”(柳公权)凝“欧”(欧阳询)之风骨神韵,闻名遐迩。其子陈季祥是原《广东侨报》记者,退休后笔耕不辍,现被聘为《潮学》志执行编辑。陈岱山(1884-1961),晚清秀才。辛亥革命后,就读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先后在汕头、揭阳、潮阳、普宁等中学任教员,在教育界享有盛誉。撰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论文,离职后仍积极为广东省文化馆编写《中国文学史纲》。书画家陈君励(1925-1984),幼学《千字文》、《千家诗》,自习书法,跟舅父学习国画。小学毕业后又从本村陈书春学古文、诗词。解放前从事教育,解放初期调入揭阳县文化馆编辑文艺报刊。他一生苦学诗、书、画,作品自成一格,尤喜梅、兰、竹、菊“四君子”。其书法融“郑板桥”、“何绍基”于一体,被人称为“君励体”。雕塑家陈书本(1912-1985)幼年时只读过4年私塾,16岁时拜艺人陈时华为师,学泥塑、壁画。解放前在潮汕各地当水泥画匠,解放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54年调入县文化馆工作,专事塑像艺术。他创作的《忆苦》、《交租》、《走江西》等泥塑画屏,以生动的形象,深刻揭露旧社会地主的罪恶,歌颂新农村新生活,先后在县、地、省的美术展览会展出,受到奖励。

你是本文的第897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