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前村后榕苞成片,林木葱翳,房舍建筑掩映在绿色的海洋里。村前巨大的天然湖泊波光潋滟,倒映着蓝天白云,如诗似画;这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明清时代的传统民居府第保存完好,古宅巷道井然有序,散发着古典的美;这又是一个受人景仰的村庄,其居民是入潮始祖许烈的10世孙许兆基的后裔,已在汕头沟南等地繁衍生息了数百年。这个村庄便是桑浦山之南、韩江入口处的沟南村。
    沟南村许氏家族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著名女作家伊妮据此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和同名电视剧剧本《千秋家国梦》,展现过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笔下的许拜庭、抗英功臣许祥光、辛亥革命中咤叱风云的人物许崇智、许崇清、许崇灏、许济,还有中华女杰许广平等光辉形象;在缔造新中国的革命战争中,许多沟南儿女壮烈捐躯,其中有广东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许怀仁,红七军前委书记、政委许卓……
    解读沟南,使我久久难于忘却的是比美丽更深刻的东西。
    古陇葱茏
    未进沟南,先闻其声。当我来到沟南村,一下车就被眼前的风景吸引住了。你看,在绿叶婆娑的大榕树下,有一面特殊的照壁,正面墙上嵌着用特大瓷砖烧制的“沟南许地”4个红色大字,字体刚劲隽永,让人驻足留连。此匾是集录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墨宝而成的。
    许广平是沟南许氏20世孙、鲁迅先生的夫人。富有革命传统的沟南人自然为家族里出现这样一位中华女杰而自豪,更因为有鲁迅先生这样一位好女婿而骄傲!
    沟南人集录鲁迅先生的墨宝作为村名匾额,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情,也寄托了近1000多万潮汕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对沟南村,古时就有人用“花篮地”和“前苞、后竹、中大池”两句话来概括。站在高处看,沟南村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大花篮。中间那口大池(兰桂湖)就如放在花篮里的一面明镜。
    南面500多米长的湖堤便是“篮耳”(提手),其上种着苞树、一种被视为吉祥树的灌木。村后是“花篮”的底部,原种有竹子。
    绕过照壁,迎面就是沟南村的东寨门。古朴的门墙上,用紫红色的花岗石板分别镌刻着横批“尚书里”和一副门联:  “翠竹献瑞,紫菔呈样。”
    为了弄清“尚书里”和门联的涵义,我拜访了许氏宗祠理事会几位老年人。他们说,此门联古时就有,原是灰塑的,因年代久远,下联已失,仅存上联“翠竹献瑞”。清朝末年,沟南村客居番禺(今广州)的乡亲有逝者移柩家乡埋葬,家神牌内有文曰“扶灵柩葬于紫菔陇”。1993年,汕头市金园区政协文史考察组由此得知沟南古名为“紫菔陇”。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村庄的归属、村名等几番变更,“紫菔陇”一名在当地失传了,唯有那旅外思乡的游子永远牢记家乡的名字!
    关于“尚书里”的得名,应在清光绪年间。清末,沟南出了许氏18世孙许应骤,于咸丰二年登进士第,光绪二十二年(1896)升工部尚书,继而转任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归故里许地隐居。后人为纪念他,便把其旧居所在村舍、沟南村南片称为“尚书里”。
    在沟南村老人的引领下,我们从尚书里东门信步走到西门,在长达500多米的榕荫村道上,右边是井井有条的传统民居及其巷道,左边便是碧波粼粼的兰桂湖。
    我走过根须飘忽的“迎客榕”,穿过天恩树(小叶榕与在“天恩公”香炉的鸟榕生长在一起的古榕)树阴,观赏了沟南村最古老的榕树……,全村共有大榕树70多棵,既美化了环境,又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读书的好场所。

你是本文的第53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