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俊杰当歌 现今,沟南村许氏宗祠里有个图文并茂的《历史文化展览》,是汕头市金平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对于系统地抢救和保护地方文献宝藏,做了一件好事。该展览的《前言》说:“许氏家族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这个家族中都得到了反映……”说得恰如其份。许氏家族是富有爱国爱乡传统的家族,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喜剧。我们不妨从许氏家族世系为主线谈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涌现的杰出人物。 第一次鸦片战争烽烟甫散,许家出了个抗英功臣许祥光,他是许氏17世孙,生于广州高第街。许祥光在儒家传统氛围下成长,道光十二年(1832)中进士,官授广西按察使,是实现许氏家族理想的第一人。不料,许祥光因母丧回广州“守制”,恰逢林则徐专访许地,纵横天下大事,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忧心忡忡。清廷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英军沿珠江直逼广州。许祥光拍案而起,联合广州爱国士绅,筹集军饷40余万两,组织训练民团近11万人,并书写讨英檄文,父子两代勇率乡民阻击英军入城,广州民众同仇敌忾,使英军胆战心寒,慌忙撤退。 清朝末年,许氏18世做着强国梦的许应骐,许应荣、许应锵,应字辈3个堂兄弟先后在科场中登第授官,励精图治,享誉朝野。许应癸(1832-1903)少年得志,17岁中举,20岁登进士第,殿试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授甘肃省学政,后升为兵部左侍郎。他勤勤恳恳,深得朝廷信任,受重任,奉旨整饬仓场,认真查办仓场积弊,晋升为工部尚书,后转为礼部尚书、闽浙总督。督闽浙5年,“历官清安,政绩卓卓可传(光绪帝语)”。1902年离闽归故里许地,深居简出。另一位是许应保(1820-1891)比其堂弟许应癸大12岁,但登第晚了一年。于咸丰三年以会试赐进士出身,旋为郎中,与许应骏同朝为官,也展现了其杰出的治国才干。他历任江西临江府、南昌府知府。抚流亡劝农桑。后晋升为护理浙江巡抚,是许氏家族的首任封疆大吏,许氏家族由此进入鼎盛时期。许应铩在江西任期最长,为政清廉,办了许多好事。再一位便是许祥光的儿子许应锵(1837—1896),他是3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同治三年27岁时在乡试中中举,以知县身份赴湖北、安徽赈灾,因经办苏浙皖赈捐有功,升为府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府。他虽非进士出身,却怀鸿鹄之志,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光绪初年,他返广州故居,后中法战争爆发,他协助朝官在10天内筹饷10万两,购制武器装备、加固炮台,训练团勇,大大地增强了海边防的防卫能力。许应锵为政清廉,他对欲行贿的富商坦然陈辞:“吾忠孝传家,只有心田一片,沃壤千顷何为?!”大义凛然。这也是许氏兄弟共同的心声。由此可看到许氏这一代的忠君爱国思想。 许氏20世、一代封建王朝的掘墓人许崇智、许崇灏、许崇济、许崇清兄弟。清王朝崩溃前夕,许氏家族的热血青年纷纷接受孙中山创建共和国的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和中坚。 许崇智(1886-1965)早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后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福建武备学堂总教习。宣统三年(1911)参加福建光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师长和福建北伐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失败后被北洋政府通缉,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就任军事部长。护法运动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长,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事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后移居香港,仍被蒋介石聘为国民党政府资政(据《辞海》)。 许崇灏比堂兄许崇智年长4岁,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兵科,1910年经黄兴、宋教仁等介绍参加同盟会,曾任黄兴领导的江苏讨袁军参谋长,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咤叱镇江。讨袁失败后,回广州跟随孙中山,后任粤赣湘边防参谋长,兼护路军司令。1923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40年代初在重庆、南京任国民政府委员、国务顾问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从事文史研究工作。 许济(1887-1962)原名许崇济,比胞兄许崇灏小5岁,与两位哥哥一样,均是国民革命军的一员虎将。他毕业于南京弁目养成所,投身军旅,辛亥革命后到上海找堂兄许崇智,经介绍,他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改名为许济。1916年,孙中山派他到山东维县任东北革命军司令部参谋。孙中山任大元帅后,许济任第二支队司令部副官兼卫队督察,转战闽粤,多在潮汕一带。在征讨陈炯明叛军中屡建奇功,晋升为军委会少将参谋。孙中山逝世,蒋介石把权、排斥异己,许济愤而离粤,躬耕于杭州。1932年,抗日运动兴起,许济勿忘国仇家恨,返粤召集旧部支援十九路军,事因陈济棠从中作梗未果,从此闭门读书。 许崇清(1888—1969)是许氏20世孙参加辛亥革命的4位堂兄弟中的老三。他作为“中国教育家”闻名于世。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参加起草《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教育部分。许崇清留学日本,于1922年,认识了孙中山的忠实战友廖仲恺。许崇清与廖仲恺的侄女廖六薇相爱,以婚礼掩护廖仲恺代表孙中山与苏俄代表秘密会晤。实现了孙中山“联俄”的主张。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