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梅祖家祠”,笔者就会想起第一次到梅康里与它的主人陈正夫妇结下忘年之交的往事。第一次去梅祖家祠大约是1996年的一天上午。听说潮阳谷饶有一座“花篮祠”,笔者就从汕头骑着摩托车沿潮阳谷饶一路找去,几番周折终于在深洋村找到花篮祠,也就是梅祖家祠。当笔者到达时,一座大气恢弘的潮式建筑出现在眼前。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满头银发的阿伯,笔者便向前问路。老人很热情地告诉笔者这就是“梅祖家祠”。笔者自报家门,告诉老人家:“听说这儿有座花篮祠,适逢休假日前来探路,想看个究竟。”老人家很高兴地说:“看来我们很有缘了,我刚与老伴从潮阳棉城过来。”原来,祠堂是他的祖父建的,他是长房长孙,并带笔者从头到尾参观了一遍,也开始了我们之间十多年的“忘年之交”。离开时,笔者与老人家说:“连年来,在潮汕各地走了不少地方,不论从技术还是从艺术上来讲,这都是一座很令人震撼的建筑。我要另找个时间,好好来拍照片!遗憾的是梁架上由于时长日久积满了厚厚一层灰尘,很难看到细部。”他问笔者如若真的要来拍照片,他叫人来清洗,洗好后再来拍摄。几天后,老人家来电告知,他已叫侄儿找来一部水泵,内外上下已清洗干净,请笔者过去拍摄。随后笔者就赶去,一口气拍掉了十几卷胶卷,仍未尽兴……回汕后,笔者将照片整理编辑成相集,供房主送给在外的儿孙与在海外的其他几房叔孙。随后,笔者按老人家的吩咐将相集送到棉城给他。过后,老人家又从棉城来电,说相集寄到香港,被他细姑“扣留”,留作纪念。老人家没法只能请笔者再帮他做,费用由他自己来出。笔者跟老人家说没问题。后来与老人家协商后,这次做了10本,准备寄给所有住在海外的各房家人,也希望他们能㈩资来维修祠堂。随后老人家将相集寄往住在法国、加拿大等同的各房家人。从此以后笔者十几年间多次去“梅祖家祠”,每当得知笔者要去梅祖家祠,老人家就会从棉城赶到深洋,将笔者视为自己的儿子热情接待。大前年,当得知他年迈多病,由其儿子接到广州居住后就联系不上了,后来去梅祖家祠才知老人家过世了。至今笔者一直很想念他,他为保护梅祖家祠,耗尽一生心血。 梅康里,位于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由民国年间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结义兄弟陈梅生所建。陈正为其长房长孙,据他介绍,陈梅生早年在汕头经商,创办“柿饼行”,稍后生意做大,北上上海,南下南洋,走南闯北,发了大财。后来他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并-与陈炯明、马育航(音乐家马思聪的父亲)三人结为拜把兄弟,由陈炯明掌管政治、军事,马育航负责组织宣传,陈梅生负责军需后勤,一起出来打天下。后因陈炯明提出建立与美国联邦制相仿的“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政见不合,马育航又在上海遭暗杀,于是陈梅生于1921年回乡购地筹建“梅康里”,至1924年正式动工兴建。“梅康里”规划用地估计确5000平方米,为“前埕后厝”式,汁划建设一座五壁联大厝,前面为大灰埕、照壁、花园,后面正十为祠堂“梅祖家祠”,左右共有四座“四点金”、四座“下山虎”以及其他配套,至1929年陈梅生去世时,尚未建成。后由陈梅生长子陈祖武续建(陈祖武曾任民国时期的普宁县长)至1934年尚未完工,前后历时10年。仅仅是中间的祠堂和左侧的两座“四点金”、两座“下山虎”,以及厝前大灰埕、照壁、花园等附属建筑,就耗资10多万银元。至1948年,陈梅生在柬埔寨“过番”的几个儿子事业有成,回乡准备续建“梅康里”,完成先父的夙愿。由于当时为解放前夕,社会动荡,人心浮动,一直迟迟未能动千。随后,他们重回柬埔寨,接着解放后“土改”,“梅康里”收公,分给当地村民,陈氏家族只留陈正的“赤脚妈”在其中一个房间居住,其他均已远走他乡。陈正夫妇在汕头聿怀中学读书,思想进步,参加革命。因而,解放后留在潮阳,因家庭关系,历尽波折。20世纪70年代,柬埔寨爆发“红色高棉”运动,陈氏家族在柬埔寨受到清洗,财产充公的充公、散失的散失,家族人员死的死、跑的跑。幸存者全部逃离柬埔寨,最后侨居法国、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落实华侨政策,由陈梅生小女儿在中国香港出面,侨联帮助讨回“梅康里”,并出资进行简单的清理修缮,随后一直由陈正进行看管维修。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