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名城揭阳,有着难以胜数的文化古迹,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北宋退隐官员彭延年创建的粤东第—座私家园林——彭园,是古代园林文化的瑰宝,是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艺术融合的见证。 彭氏后裔聚居的村落,古称“浦口”(今属揭阳市榕城区厚洋村),村子南面便是榕江支流之一的梅溪,“彭园”临江而建。出了彭氏宗祠大门,迎面是一座古戏台。戏台东侧便是彭园入口。进得园来,使人顿觉心旷神怡。只见林木葱翳,楼台晓角,津梁悬空,远山如黛。清澈如镜的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园林景象:翠绿色的柳树、金黄色的亭子、深蓝色的琉璃瓦……使人如入仙境。 彭园创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园主为北宋知潮州军州事(简称“知州”)的彭延年。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九年(1076)由大理寺少卿贬谪为潮州知州。在潮8年,政绩卓著,深受潮民拥戴。他晚年辞官退隐海阳县浦口村,创建园林,栽花读书,安度晚年。同时,彭氏一门在潮汕定居,繁衍生息,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来潮汕,彭延年成为彭氏入潮的始祖。 园林文化,渊远流长。北宋时期,由于社会一度较为安定,经济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建造私家园林的风气很盛。一座府第之内,假山池塘,楼阁亭台,花香鸟语,在园中读书交际,被看作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明代崇祯年间吴江人汁成在总结前人造园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园冶》一书,对于选园的理论及技术都有详细的阐述。地处东南一隅的潮汕地区,宋代经济文化也出现繁荣的局面,但是比起中原来,毕竟落后了一大截。 彭延年为官多年,深受士流文化的影响。他晚年辞官定居浦口,第一件事便是筹建私家园林。从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他都亲自筹划,并从其老家庐陵(今江西吉安)请来名匠负责施工。当然,营造园林,少不了请潮汕本地的能工巧匠参与,因此可以说:彭园的筑造,就是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融合的典范,而今已逾920余年,彭园仍绽放着迷人的风采。 彭园在宋末元初曾因战乱被毁,只存遗址。直到20世纪90年代按原来设计图纸在旧址上复建。带我们参观彭园的老人彭锦松怀着非常钦佩的心情谈到这张图纸的来历:当年彭延年请来原籍的彭大匠前来浦口建园。竣工后,彭延年把彭园设计图纸亲手交给彭大匠带回庐陵,彭大匠及其后代一直珍藏着。到了20世纪40年代,吉安市延福乡有一彭氏老人将此图纸带往泰国,请侨胞修复并收藏。上世纪90年代初,有位旅居泰国的彭氏后人又把它带到揭阳重归浦U村。 彭园北临梅溪,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巧妙地安置了四望楼、碧涟亭、假山、药圃、书斋、武馆、东堂、水榭等景致,布局严谨,疏密有致,九曲回栏,融中原风格与潮汕特色于一体,达到情景与哲理交融的境界。尤其是它活脱脱地再现了宋代士流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成就。 彭园反映了退隐官员彭延年崇尚自然、重返自然、亲和自然的心迹。它集楼、堂、亭、阁于一地,彭延年临池观鱼、依轩赏花、登高望远,邀好友斗酒饮茶赋文作诗,远离钩心斗角的官场险地,何其快哉!一日,诗兴涌动,连作了5首五言律诗《浦口村居好》,也是彭公仅有的存世诗词,现录2首如下: 浦口村居好,清贫胜富华。堆书为伴侣,种药是生涯。 吟苦诗成癖,心闲道长芽。匣中时自莹,蟠蛰有龙蛇。 浦口村居好,凭高望处赊。稻田千万顷,农舍两三家。 樵路通云磴,溪船簇蓼花。大平无事日,处处尽桑麻。 这些诗句,足以见证彭延年当时生活的情趣。为了体验一下诗翁“凭高望处赊”的意境,记者及同来的蔡、章两文友在守祠老人的引带下,登上了修缮一新的“四望楼”。登楼四望,果然如临诗境:向东望去,“稻田千万顷”;往南远眺,彭园景物尽收眼底,可见“溪船族蓼花”;东南原为“樵路通云磴”,而却是“大道通衢”;北面原是“农舍两三家”,现应作:“新居千百家”。吟着彭公诗文,笔者渐入佳境,恍,隐进入时间隧道之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