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潮州府志》载:潮汕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因此,大宗祠理所当然地成了围寨的中心,其他各种建筑须按次序环绕大宗祠而建,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宗祠的左右是小宗祠,然后是“火巷”和“厝包”(包屋),它们从三面护卫着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式的三合院或“四点金”式的四合院,最后就是坚固围合的寨墙了。如果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围屋就兼具寨墙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一个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围寨,外部封闭而内部开放。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朴素的美学观念来营建,因而形成了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成为独特的风水人居理想环境。2007年6月,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正式启动“广东省古村落”普查、认定工作,在首批认定的27个广东省古村落中,包括了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和莲下镇程洋冈村、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揭阳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等。 潮汕村落中有一些比较集中的集屋式民居称为堡寨,供大规模人群聚居,人数动辄过万。堡寨是以灰、土、沙、石、木等材料构筑成的永久性建筑,为清代潮仙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是宋代以前在中原地区流行的“祠宅合一”的建筑体系的复制。寨子外墙厚实,可以很好地抗击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基本是封闭的,门窗均向内开,通过两三个寨门与外部联系,如此既可防寇盗,又有利于防风、防水。从平面上可分为“方寨”和“圆寨”,从外围护方式可分为围楼和围墙。在潮汕地区,圆形的楼寨较多,“圆寨”即土楼,—与闽西土楼一样,潮安县凤凰、铁铺、磷溪、官塘,澄海之莲华诸镇皆有,据不完全统计,有堡寨土楼700多座(包括遗址)。潮汕圆寨一般规模不大,通常占地2–3亩,由24–28套二层房间环拱围合而成;也有很大的,饶平县三饶镇土楼:“道韵楼”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圆形土楼。 潮汕乡寨与客家土楼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外表的圆形或者方形,客家土楼多以通廊式作为内部结构,而潮汕人聚居的乡寨,就算是外表为土楼式建筑,例如“道韵楼”,也往往由单门独户的各个家庭排列而成,这代表了粤东大地上两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特色:潮汕人乡寨的结构上多是单元式的“套房”;而在山区生活的客家人更注重的是团队式的互助,住房都是首尾呼应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