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脐山出土石刀

溪西出土贝壳

作者在溪西现场考察

内底贝丘遗址出土贝镞

鼎脐山出土石锛

几十年来,澄海曾几次发现贝丘遗址,虽然出土文物数量不多,但也足以表明,澄海这片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文明的曙光。

最近,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溪西村在工程施工时,发现丰厚的贝丘层,关于澄海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话题重新提起。

3月30日,笔者赶赴溪西施工现场。因为雨天,工地一片泥泞,挖掘出来的贝壳和泥浆搅混在一起,白灰灰地醒目。据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陈文深介绍,这些贝壳,是打桩时发现的。他们在400平方米范围内打了16条桩,桩径1.2米,发现地面负10-15米处有不同厚度贝壳层。出土物除了贝壳外,还有一些发黑的木屑。笔者对所及范围内的出土物进行清理,并没有发现任何文化遗存。

从澄海博物馆馆藏的出土文物及相关资料了解到,几十年来,澄海曾几次发现贝丘遗址,虽然出土文物数量不多,但也足以表明,澄海这片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文明的曙光,古人的活动痕迹确凿有据。

早在1961年春,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在对潮汕地区进行贝丘遗址调查时,就到过澄海,并在澄海的苏北(包括现在的莲华镇梅陇村、溪西村一带)、苏南的内底村等地发现了贝丘遗址。只因“澄海的苏北村、内底村二处遗址的文化遗物发现很少,其一般特点均与此处(潮安海角山贝丘遗址)接近,不同者仅是软体动物的种属以斧足类的牡蛎为主,故不另述。”(《广东潮安的贝丘遗址》刊于《考古》1961年11期)因此,1961年澄海苏北、内底贝丘遗址的调查情况没有具体的考古资料保留下来,也就不可能对当时的调查情况有具体的认识。

1982年,澄海从文物普查开始,对莲上镇内底村,莲华镇梅陇村、溪西村两处贝丘遗址、莲下镇管陇山遗址进行调查,同时发现东里镇樟林鼎脐山遗址。这些遗址面积从几百、数千至一万多平方米不等。但由于都是农民取贝壳或耕种时无意中出土的,并未作正式发掘,采集到的实物不多。

澄海北部莲花山,为境内最高峰,莲花山脉由北向南绵延,在境内中部形成一道丘陵台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都集中在这一带丘陵台地及其冲积层上。笔者就几件馆藏文物及其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作粗浅的探讨。

文物一:骨镞一件,捐赠人:余远齐。据参与征集者介绍,1982年7、8月间,澄海县文物普查队分别在莲上、莲下召开若干次座谈会,了解内底贝丘遗址的有关情况。余远齐捐献了其1958年在遗址采集到的骨镞一件。与骨镞同一地点同时出土的还有人牙齿十来枚,可惜余采集后失落了。骨镞用兽骨制成,两级箭头(四翼),全长8.4厘米,第一级箭末端宽3厘米,斜长6.3厘米,呈25度角;第二级箭末端宽2.8厘米,斜长2.8厘米,末尾有铤,表面光滑,尖端锋锐,边缘磨光,左右匀称,制作精良。厚度0.5厘米,一面带凹槽,明显见骨组织条纹,并有微小蚀孔。其贝丘标本经碳14化验为4330年±100年。骨镞经广东省博物馆杨式挺、杨少祥、邱立诚等专家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工具。

文物二:骨刮削器一件,石锛若干。因收集者称已遗失,没有征集到实物。该贝丘遗址在莲华镇梅陇、溪西村前的冲积层。据当年的田野调查记录显示,1958年大规模挖掘时,在梅陇、溪西发现贝丘夹层(间有土层)。据文物收集者,梅陇陈根炎介绍,出土物有炭屑、鱼骨、石器及少量陶器。石器多为石锛,宽5-7厘米,呈暗绿色,两面磨光。同时还发现骨刮削器一件,长约8厘米,一边成刀口状;青灰色陶勺一把,质松脆。文物由陈根炎所收集保存,后遗失。从《广东潮安的贝丘遗址》一文可知,1961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专家莫稚等曾到该址及内底贝丘遗址两地调查,认为是与潮安海角山贝丘遗址比较接近的文化遗存,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物三:石刀一件,石锛一件,砍砸器一件。石刀长8.6厘米,背厚1厘米,刃薄,两面磨光,呈灰白色,属灰岗岩石质。石锛呈绿色,磨制精细,长3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一边有残断状。砍砸器为扁圆球体(呈苹果状),黑色,质坚硬,表面呈微颗粒状,有亮斑,属何种矿石凿成尚待查考,直径10厘米,高6厘米,轴心两头各有一个凹窝。同时收集到的陶片共有140多件。这些陶片以夹砂粗陶为主,有红、灰、黑等色,红色最多;也有器表为红色而胎为灰色的。还有一些泥质软陶,有的软陶外涂红赭色的陶衣。陶片厚薄悬殊,厚者约3厘米,薄者约0.2厘米,质松脆。由于残片零碎,片小,器物形状难以复原,大多不能辨清器形。可以辨认的有钵、罐、壶等。有些夹砂红陶较厚,弧度大,为大形器残片。陶片饰纹有粗绳纹、粗网纹、细网纹、几何印纹、方格纹、刻划纹等。

据参与征集及现场调查者介绍,出土文物的遗址在东里镇樟林鼎脐山与象鼻山交接山坡处。1984年11月,樟林村民陈殿汉在该地开挖蓄水池时发现,在表土0.5米以下发现文化层。深挖至2米时,出土了大量陶器碎片和少量石器。当博物馆人员赶到时,水池四壁及底部均已被抹上水泥沙浆,无法获取文化层情况。带回博物馆的除了若干石器,还有一袋陶片。

文物四:陶器座一个。田野调查记录称,管陇山遗址位于莲下镇管陇山。1958年在离地面1.5米处,发现大量陶片及石器。保存下来的一个陶器座,口、底均呈喇叭口状。高13厘米,径10厘米,器底凹面有细密匀称的点纹,中有小穿孔。粗砂灰色陶,口沿微残。对照《广东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61年12期)上所载器物,基本相同。上文称此器物名“镫”,似豆座,“用作放置圜底陶器”。

综上所述。澄海至今已经发现了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由于都是农民挖贝壳、耕种时出土,均未作正式发掘或探方,其中三处出土时间又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距现在几十年,没有出土现场可以考证。但从所征集到的文物看,其新石器时代特征是明确的。这次溪西贝丘层的发现,其土层与贝丘层地质结构清楚,可以说是填补了原来澄海贝丘层结构不明确的空白。鼎脐山出土的石刀、石锛、砍砸器,都有磨制精细、小巧玲珑的特点。内底贝丘出土的骨镞,不仅制作精良,采用两级箭镞(四翼),拿它与潮安陈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双翼骨镞相比较,更细腻精美。管陇山出土的陶器座,陶质坚硬,形制美观,拿它与博罗等地1960年前后出土的镫比较,也基本相同。从遗址的地层情况和出土物来看,与广东东部其他遗址的出土情况有着相类似的特点,与潮汕各市县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属于一个文化类型。按广东省博物馆专家所认定,其年代当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5000年。

这次溪西贝丘层,尚未发现文化遗存,本文所列举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都是旧话重提。如何让文物说话,是博物馆人思考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