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祖家塾,位于澄海区隆都镇福洋村瀚涵沟乾,建于1934年,由旅泰华侨潘植青所建,家塾主体建筑为五间过叠楼,左右有花巷和围厝,是一处恢宏大气又典雅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
人们经乡间小道来到这里,可见到家塾座西南朝东北,门前有一小溪流过作为过堂水,小溪上架有一花岗岩大石板作一石桥,为家塾出入口。外围墙正面有一大门,挪了一个角度,再朝偏向东方向。走过外围大门是一宽阔的旷埕,旷埕南面为家塾主体建筑和两边花巷凹斗门楼,左右两侧为两层伸手围厝围护,形成一个封闭的大空间,首层有门楼与外界联系。主体建筑为五间过叠楼,门楼为凹斗门楼,门上嵌有“通祖家塾”匾额,两侧墙壁嵌有以西洋进口的瓷砖装饰,上部原有传统灰塑装饰,现已大部分损坏,凹斗门楼上有一凹阳台,嵌有“烟云走笔仙人篆,花鸟窥廉学士诗”楹联。主座两侧的两座花巷凹斗门楼,墙壁同样嵌有西洋进口的瓷砖装饰。走过主座大门为前厅,前厅装有屏门,它在前进的前厅,也称“前进屏门”,它的作用是遮挡门前过往的人流视线,不致使宅院内一览无余,确保宅院内的私密性。前进屏门,可开可闭,一般除去宅院中有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时,需将“屏门”打开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在这里,前进屏门是人们进入宅院的第一视觉中心,主人营造时很注重屏门的修饰装点,屏门的腰板用浮雕裙板阴刻花鸟装饰图案,上部花心用通雕博古花卉木雕并上金漆,制作华丽考究。前进为五开间,一厅四房,中间为厅两侧各有二个房间。过了前厅为主座宅院的大天井,主人在天井种了一院花草,春夏秋冬,不是绿衣葱茏,便是姹紫嫣红,使有点破旧的天井在古拙之中更添雅致。天井后面为主座后进,同样五开间,一厅四房,正中为家塾中心大厅,厅前的八扇格扇门下阴刻有博古花卉,上绘有历史故事绘画。大厅里安有家神龛,突显它的至尊位置。天井两侧为厢房,沿天井四周设有檐廊,通过“八尺”“子孙门”与花巷联系,形成一个非常合理的平面布局,在厢房旁各有一曲尺型楼梯上二层,二层沿天井四周设有走廊,走廊设有栏杆,前后用手绘各种花卉图案的方型陶瓷花樽装饰,左右用绿色琉璃花樽装饰,非常典雅。二层平面布局基本同首层一样,前、后厅堂各装有八扇格扇门,后厅八扇格扇门上部花心全部装有通雕的金漆木雕花鸟图案。 人们可看到整座建筑是在潮汕传统建筑五开间的二落二从厝的基础上叠楼而成,从它整体布局上看,它由主座和附属的花巷从厝围合而成,功能设置齐全。它依据中轴对称的格局进行布局,沿中轴线设置厅堂,左右对称设置房间和其它用房,突出了主座建筑宽大敞亮,气势庄严。 另外,也展现出平面格局构图完整,组合有序,主从明确的特征。从立面上,采用了“外封闭内开敞”的建筑形式,“外封闭”向外的围厝,围墙全部封闭,底层不开窗,使之与外界分隔,“内敞开”所有的厅、房都向天井、旷埕、花巷开启窗户采光通风,使整座家塾建筑空间形态具有较严密的封闭性和较强的私密性。在这里以建筑围合起来的旷埕、天井、花巷都具有内外融合为一的院落空间,它相对外界而言,属于家塾之内;而相对四周建筑而言,其露天的形态,却又属于室外的部分。这些院落空间,可视为内部化的外部空间,它既在建筑之内,又在建筑之外,既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也是室外空间向室内的过渡,构成一种内外既开放又封闭的空间结构。不但具有外向封闭性,还具有内向的开放性。这种建筑空间形成体现的是虚在中,实在四周的“外实内虚”的空间理念,能满足人们注重人与自然交流和感受自然的心理要求。也为人们提供多种活动的场所,如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宴客典礼。在这里,这些院落空间还向内聚合,又外向开敞,它通过门、廊、八尺,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天井、旷埕、花巷和各厅堂互相联成一体,空间流动,开合收放,形成了以大天井为中心的一个完整有机的互渗互溶的院落空间体系,这种匠心独具的空间形态,既含蓄又丰富。 从以上这些,人们可看到家塾是一处恢宏大气、精致典雅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通过它可看到潮人追源报本、光宗耀祖,追求精美、细致,知足常乐、悠然闲适的民性。通祖家塾是一处难得的近代潮汕传统民居建筑。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